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芡實是什麼 都有哪些養生功效

芡實是什麼 都有哪些養生功效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9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芡實是夏季我們常見的植物,它是長在水裏的,開的話是非常的漂亮的,而且如果不注意的話,你根本不知道在那花朵下面藏着這麼多的芡實。它也屬於中藥,對人體的好處很多,在中醫中被廣泛使用了。那你知道芡實的功效是什麼,禁忌又有哪些,想要清楚的瞭解芡實,就要仔細閱讀下面的文章。千萬不要錯過了。

芡實是什麼 都有哪些養生功效

什麼是芡實

芡實是睡蓮科植物芡成熟之後的果仁,是一種中藥。芡實的出產地大部分在黑龍江、雲南、廣東等地。

芡實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常見的功效有益腎固精。芡實經常被用於遺精症、遺尿症的治療,除此之外芡實還可以治療脾虛久瀉、白濁、帶下等症狀。

芡是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沉水葉箭形或橢圓腎形,長4-10釐米,兩面無刺;葉柄無刺;浮水葉革質,橢圓腎形至圓形,直徑10-130釐米,盾狀,有或無彎缺,全緣,下面帶紫色,有短柔毛,兩面在葉脈分枝處有銳刺;葉柄及花梗粗壯,長可達25釐米,皆有硬刺。花長約5釐米;萼片披針形,長1-1.5釐米,內面紫色,外面密生稍彎硬刺;花瓣矩圓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5-2釐米,紫紅色,成數輪排列,向內漸變成雄蕊;無花柱,柱頭紅色,成凹入的柱頭盤。漿果球形,直徑3-5釐米,污紫紅色,外面密生硬刺;種子球形,直徑10餘毫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芡實的功效

成分:芡實種子含多量澱粉。每100克中含蛋白質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32克,粗纖維0.4克,灰分0.5克,鈣9毫克,磷110毫克,鐵0.4毫克,硫胺素0.40毫克,核黃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壞血酸6毫克,胡蘿蔔素微量。

芡實是什麼 都有哪些養生功效 第2張

性味:味甘、澀,性平。

歸經:歸脾、腎經。

功效: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用於遺精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等功效。

芡實的作用

1、健脾止瀉:芡實常配山藥、白朮,可用於治療脾虛泄瀉。

2、澀精止帶:芡實常配金櫻子、蓮子,可治療遺精、白帶過多、尿頻或尿失禁等症狀。

3、防癌抗癌:芡實中富含豐富的維生素、核黃素、菸酸和微量的胡蘿蔔素等等,具有增強小腸吸收、提升尿木糖排泄率、增加血清胡蘿蔔素濃度的功效。根據研究發現,人體中血清胡蘿蔔素的提高,可以降低肺癌、胃癌的發病率,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癌症的發生。

4、防止衰老:芡實含有豐富的澱粉,可爲人體提供熱能,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碳物質,保證體內營養所需成分。芡實製劑“八仙糕”有明顯延長壽命的作用。

5、解除疼痛:用芡實與瘦肉同燉,對解除神經痛、頭痛、關節痛、腰腿痛等虛弱症狀有很大的好處。

芡實是什麼 都有哪些養生功效 第3張

6、食療作用:若平時消化不好,或熱天出汗多又易腹瀉者,經常用芡實煮粥,或煮紅糖水吃,有很好效果。

7、補脾止泄:如果腰膝痹痛,幼兒腹瀉,可用澤瀉、芡實、滑石、炒車前子,焦楂,炒蒼朮,砂仁、加黃連、公英、白頭翁、腹脹加草果同煎,每種的量要均勻,分6次在24小時內服完。這樣子可以起到補脾止泄的作用。

8、耳聰目明:秋季用芡實進補,最簡單的是製作芡實粥,常吃可健身體,強筋骨,耳聰目明。

芡實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1、秋季用芡實進補,最簡單的是製作芡實粥:將炒芡實50克倒入鍋內,加水煮開片刻,再加淘洗乾淨的大米100克,粥成即可食用。常吃可健身體,強筋骨,耳聰目明。

2、製作芡實糊:將炒熟的芡實1000克研磨成粉,臨服時,取50~100克粉末衝開水調服。隨自己喜好,可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肉等。

3、民間常用炒芡實60克,瘦牛肉100克,加調料煮爛食用,也能取得較好的療效。用芡實60克、紅棗10克、花生30克,加入適量紅糖合成大補湯,具有易消化、營養高、能調補脾胃、益氣養血等功用,對體虛者、脾胃虛弱的產婦、貧血者、氣短者具有良好的療效。

芡實的食用注意事項

1、雖然芡實的營養成分很高,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用芡實對身體進行保健。尤其是便祕者不可服用,因爲芡實有較強的收澀作用,會使得便祕患者排便更加困難。如果是產後的女性因爲惡露排出不通暢而出現便祕,也不可服用芡實。

2、此外,芡實雖有營養,但嬰幼兒不宜食用,可能會導致小兒性早熟。在食用芡實時,尚需注意按照正確的方法食用。吃芡實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嚥,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

總結:健康的養生方法是我們都比較渴望知道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忽視這物的保健方法,他的藥效也是非常的好的。芡實雖然有很多營養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粗纖維、鈣、磷、鐵等,但芡實性質較固澀收斂,不但大便硬化者不宜食用,一般人也不適合把它當主糧吃。對於兒童來說還是不要吃的好,容易讓孩子早熟了。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