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我國每2分鐘就有1人自殺 心理干預可遏制自殺

我國每2分鐘就有1人自殺 心理干預可遏制自殺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每2分鐘就有1人自殺 心理干預可遏制自殺

9月10日是第十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至少有100萬人自殺未遂。中國自2000年以來,每2分鐘就有1人自殺、8人自殺未遂,自殺未遂者往往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殘疾。

專家提醒,青少年和中老年人已成爲自殺的典型人羣,而自殺也絕不是簡單的瞬時行爲,背後隱藏着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及早進行心理干預將可能的自殺人羣的不健康心理扼殺在搖籃中便顯得尤爲重要。

遭遇棍棒15歲亮亮用刀劃破自己的手腕

15歲的亮亮從小隨外公外婆在鄉下長大。由於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周邊也無相似年齡的玩伴,亮亮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孤獨中度過。上學後,亮亮的性格越來越孤僻,老是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裏,上課無法集中精神聽課成績跟不上不說,與老師同學也少有交流。父親幾個月回一趟家,每次都是被他氣得火冒三丈,對他棍棒相向,父子關係逐漸疏遠。一天亮亮用小刀劃破自己的手腕,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專家點評: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副教授黃永蘭介紹,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危機無外乎適應障礙、情感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經濟壓力、學業事業發展壓力等幾種。這類人羣中,並非所有自殺者是真正厭世,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激情”自殺,他們一時間鑽進牛角尖走不出來,選擇走極端。

黃永蘭表示,絕大多數自殺者自殺前流露出沉默少語、憂心忡忡、焦慮緊張、與周圍人羣疏遠、在日記或微博中進行死亡暗示等徵兆,較易被人察覺。家人和朋友也應時時關注他們的精神狀態,少一些責備,多一些傾聽,常常去開解和安慰,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溫暖。定期心理體檢也是篩查青少年是否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很好方式。

長期失眠張女士想到自殺

49歲的張女士10年前由於單位不景氣,她丟了工作,成爲了一名家庭主婦。近年來,丈夫的事業漸入佳境,應酬逐漸增多,鮮少在家,孩子出國,空蕩蕩的家使她覺得百般無聊。她開始失眠多夢,莫名的恐懼害怕使她常常夜間驚醒,長期的失眠使她痛苦不堪,她想到了自殺。

專家點評:

國內著名精神衛生專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王高華教授介紹,抑鬱症多發於高壓職業、老年人、產後婦女、慢性病患者等羣體,張女士對生活失去信心其實是抑鬱症作祟。在我國,各類精神障礙患者已經超過了8300萬,尤其是抑鬱、焦慮、強迫等精神疾病更是常見。抑鬱障礙已成爲導致自殺的首位原因。

王高華提醒,預防抑鬱症首先應從關注睡眠障礙開始。抑鬱症患者出現自殺的高峯時段正是易發生睡眠障礙的凌晨0-1時和清晨4-6時,因此積極改善抑鬱症患者的睡眠障礙,對於防止其自殺有重大意義。

王高華教授提醒,當自己出現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問題並影響了日常生活和行爲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如發生睡眠障礙,不能盲目自行服用鎮靜催眠藥物。

“痛不欲生”83歲周爹爹選擇離開人世

83歲的周爹爹是一名退休工程師。兒女常年工作在外,極少回家。3年前,老伴辭世。今年初,他又被檢查出了食道癌。他一直鬱鬱寡歡,極少出門,街坊最後一次見到他時,他已服下了大量安眠藥,選擇了離開人世。

專家點評: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副教授陳振華介紹,患有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如癌症等慢性疾病和畸形、癲癇等形體缺陷和身體功能受損者,很容易引起抑鬱情緒,是自殺的高危人羣。而老年人的各種身體疾病,如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等,都可能繼發抑鬱症。在忍受身體疾病折磨的同時,若再遭受親友離世、子女不孝的打擊,老年人會“痛不欲生”。

陳振華指出要識別老年抑鬱症並不困難,只要發現老年人具有持續兩週以上的抑鬱、悲觀、焦慮情緒,都可能是老年抑鬱症。故在發病伊始,周圍人就應抓住其蛛絲馬跡的症狀,儘早診治,爭取治癒。

高齡老人由於自理能力降低、社會活動範圍減小,容易產生孤獨感。子女應將年紀大的老人接到身邊照顧,多關注老年人的需要,適時照顧老人的身體健康的同時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一旦發現他們心情變化異常,就要及時加以關心或將其送到醫院接受診治。(伍偉楊璠楊岑)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