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臨期食品 你真的敢吃嗎?

臨期食品 你真的敢吃嗎?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1.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進口兒童奶粉原價150元,30元一盒;市場上70元一袋的日本麥片,50元買兩袋;從歐洲進口的葡萄酒打五折…一些進口食品臨近保質期,在一些電商平臺和超市以“白菜價”出售。

臨期食品 你真的敢吃嗎?

臨時食品是即將到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這些食品的銷售時間短至幾天,長至幾十天,價格爲原價的20%至50%。最近,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些便利店出現了專門的貨架,出售臨時食品,其中大部分是進口食品。北京一家便利店的銷售人員表示,爲即將到來的季節單獨銷售這些食品對銷售額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更低的價格讓更多的消費者享受到一種新的品嚐體驗,也減少了庫存壓力,一舉兩得。”

食品質量有保證嗎?值得購買嗎?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使用應季食品營銷和公益開發並不新鮮。一些日本便利店爲購買臨時食品,給予積分獎勵;德國、加拿大等地到期的食品價格出售或直接捐給慈善機構。廈門首家“愛心食品銀行”今年3月開業,市民可以通過支付寶掃描二維碼免費領取臨時食品。

然而,在部分食品過渡銷售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在一個電商平臺上,筆者在一家售賣臨時食品的商店中發現,“臨時食品無理由不能退貨,產品不能保證完好。”擠壓出的食物被擠壓癟掉,餅乾被砸碎而得不到補償”。由於這些霸王條款價格低廉,明顯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與此同時,在一些銷售進口食品的折扣店,銷售者並沒有明確標明商品的保質期,只是在明顯的位置標着“特價”。

雖然臨時食品安全得到了保證,但應該以一種特別醒目的方式讓消費者知道他們正在購買臨時食品。出現的食物作爲一種特殊的商品,在資源保護有其獨特的優勢,但由於其食用時期的特殊性,需要加強行業監管機構、商家提高自律意識,平臺完成監督責任,與此同時,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貪圖便宜而忽略產品的質量。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