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觀點:對中醫“治未病”工作的五點建議

觀點:對中醫“治未病”工作的五點建議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7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0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啓動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幾年來,該局下發了一系列文件對中醫“治未病”工作的開展進行規範與指導,並先後確定了幾批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制定了常見疾病高危人羣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技術指南和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操作規範,擴大中醫預防保健參與公共衛生服務的領域。中醫“治未病”理論得到前所未有的應用和發展。作爲一名在社區衛生管理崗位工作過多年的中醫專業人員,以下談談筆者對中醫“治未病”工作的幾點看法。

觀點:對中醫“治未病”工作的五點建議

第一,在中醫“治未病”工作的推動中應慎用預防保健的概念,而應突出健康管理。預防保健不能單純從字面上理解爲預防和保健,綜合醫院和社區醫院都設置有預防保健科,執業醫師分類裏有防保醫師這一系列,其主要職責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疫情監測、計劃生育、免疫接種、傳染病防控等,中醫預防保健容易讓業內理解爲用中醫手段開展以上工作,而這與中醫“治未病”顯然不是同一內涵。健康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健康監測、健康評估、健康干預,這與中醫“治未病”工作的中醫體質辨識、健康調養、傳統療法等內容相一致。同時,中醫健康管理的概念比中醫“治未病”更容易讓普通民衆理解,也更有利於國際交流與傳播。

第二,中醫“治未病”工作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更接“地氣”,應打造二三級中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間的“醫聯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的雙重網底,日常開展婦兒保健、健康教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老年保健、殘疾人康復等多項跟中醫“治未病”能夠直接對接的工作。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中醫藥項目的開展都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完成,像北京、上海等地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推廣的居民健康自測小屋配備了中醫體質辨識設備,這些都給“治未病”工作的推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中醫“治未病”工作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並積極與現有的信息化系統相對接。無論是各醫院的HIS系統還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健康管理、健康檔案系統都在逐漸完善過程中,“治未病”工作作爲醫院的一個科室也好,對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健康管理業務也罷,都需要信息化系統支撐。尤其是近年來社區衛生機構正在建立的信息化體系與平臺,涉及健康檔案、慢性病管理、健康評估等系統開發,這些與中醫的“治未病”內容一致,如何搭上“便車”來對接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第四,應充分利用全科醫學、健康管理等理論和理念來充實與發展中醫“治未病”理論,進而拓展到中醫藥“治未病”人才的培養。全科醫學、健康管理等理論上世紀80年代末引入我國,隨着居民疾病譜的變化得到迅速發展,首都醫科大學等院校都設置有公共衛生與家庭醫學院或全科醫學系,健康管理的產業發展更是如火如荼。中醫“治未病”理論近幾年也得到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重視,但是中醫院校的中醫藥人才培養中,“治未病”仍然只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一個“細節”,並沒有拿出來發展與深化。如何結合現代居民疾病譜的變化來對慢性病人羣、婦幼、老年人有針對性地開展“治未病”並未涉及。

第五,“治未病”工作應與健康管理行業協同發展。我國健康管理行業發展異常迅猛,目前國內已有超過3000家專業的健康管理公司,其中有數家已經獲得數千萬美元鉅額投資,而境內外資金預計有超過10億美元會投入國內的健康管理行業。迄今爲止,國內已設立6家國家級的健康管理協會或學會。“健康管理師”作爲一種新興職業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健康管理作爲一種極具活力的健康服務模式,已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和市場的認可和接受,越來越得到體檢中心、保險公司、健康產品廠商等上下游的關注,並逐漸融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運營體系。面對這種形勢,中醫“治未病”理論與技術應積極與健康管理行業的公司企業對接,利用市場來發展壯大“治未病”人員隊伍與規模,進而反過來推動中醫“治未病”理論與技術的發展與提高。

中醫“治未病”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如何利用好形勢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中國中醫藥國際合作中心趙可星)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