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飲食顧問 > 飲食指南 > 巧果是什麼 乞巧果怎麼做

巧果是什麼 乞巧果怎麼做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乞巧果子是我國的傳統美食之一,是七夕節特有的一種美食。一般情況下,七夕情人節會有很多的飲食習俗,吃乞巧果子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個習俗。那麼乞巧果子怎麼做呢?

巧果是什麼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爲“笑靨兒”、“果實花樣”。因“巧”和 “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爲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將發麪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將成形後的小餅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爲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於壁間,以爲 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

巧果是什麼 乞巧果怎麼做

乞巧果子的原料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爲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是用油、面、糖等做成的各種形狀的小麪點,香甜可口。

由面或米粉做成的各類點心,叫做“乞巧果子”,簡稱“巧果”。從史書上看,有用糖漿和麪,然後炸出來的面巧,也有用白糖和糯米粉蒸出來的粉巧,有烤的,有蒸的,還有炸的,做法很多,造型也很多。如三角形,是附會到牛郎投擲給織女的牛柺子,再如圓形的,是附會到牛郎織女兩人相會時歡笑的酒窩,還被古人起了個名字,叫做“笑靨兒”。

乞巧果怎麼做

巧果傳到現代全國各地也衍生出很多不同的做法,南方有的地區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爲糖漿,然後和入麪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爲長方塊,折爲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與北方過年的“走油”炸制的“炸面”幾乎一樣,還有一種做法比較普遍,多數北方地區和部分南方地區都有製作。

原料:麪粉500克、溫水220克、奶粉15克、糖50克、酵母1小勺

步驟:

1、溫水溶解酵母,將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摻有奶粉和白糖的麪粉中,揉成均勻的麪糰;

2、揉好的面蓋上保鮮膜室溫醒發一小時,醒發好的麪糰拿出來用手揉勻,面揉的時間越長,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顏色越白;

3、揉好的麪糰切下一塊,搓成長條,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將小面塊放進卡子裏,用手指按壓,並用剪刀剪去多餘的面;

4、最後使勁磕出來,一排小巧餅就做好了,蓋上乾布醒發一刻鐘,烤箱185℃預熱,十分鐘就好;

5、然後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狀的巧餅,也放進烤箱裏烤熟後拿出,晾涼後即可食用。

小貼士:

我們從很早就形成了七夕吃乞巧果子的風俗,而且至少曾流行數千年,不過如今它已經衰落了,還保留着吃“巧果”的地方已經不多了,但並未絕跡。如上海的郊區,很多人還會在七夕之前製作巧果,他們製作的巧果是油炸的,外形更像是排叉。

而江南地區的一些點心店,出售的巧果則是以模具範製出的烘焙小點心,這跟傳統上的巧果已經有了不小的變化,但透過名字,我們依然能看到它的影子。

當然,現代人有現代人的生活,不可能把傳統的風俗都綁架在我們現代人的身上,不過又逢七夕之時,除了以此爲由頭去放鬆自己,也不妨瞭解一下傳統,用我們自己的文化豐富一下單調的生活。

七夕爲什麼吃乞巧果子

1、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悽美愛情,於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緻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彙報到了天庭。玉帝礙於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於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此後,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衆人羨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製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爲“巧果”,流傳至今。

2、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兒童用五彩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3、巧果是七仙女灑的淚,給寶寶們戴上,女孩子會心靈手巧,越來越漂亮的。

飲食指南
生活常識
生活禁忌
食材
小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