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每3秒鐘就有一人骨鬆性骨折 四大節點嚴防

每3秒鐘就有一人骨鬆性骨折 四大節點嚴防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骨質疏鬆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爲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資料顯示,我國50歲以上人羣中,每5名女性中就有1名飽受該疾病的困擾。骨鬆患者發生骨折後,不僅給自己帶來身心折磨,也使其家庭揹負沉重的經濟負擔。

全球每3秒鐘發生一起“骨鬆性骨折”

人們普遍認爲,骨質疏鬆症是邁入老年過程中必然和正常的一種退變老化現象,既不致命又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湘雅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廖二元教授對此糾正:“情況遠比大家所想的要嚴重。骨質疏鬆被稱爲‘寂靜殺手’,由於該疾病沒有示警信號,在臨牀上容易被忽視,因此通常其首發徵象就是骨折。”

據統計,全球每3秒鐘就會發生一起骨質疏鬆性骨折。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比例更是高達1/3。骨折發生後將引發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研究數據顯示,椎體骨折的絕經後女性死亡率爲未骨折患者的9倍。

骨折後如不尋求積極治療,再發骨折風險將顯著增加。深圳市人民醫院骨科及脊柱外科主任鎮萬新教授解釋道:“這就是骨折後的瀑布效應。首次骨折後,二次骨折的風險增至三倍,第三次骨折增加五倍。雖然骨密度看上去差不多,但骨折後骨的微結構損傷嚴重,強度大大下降,這就是很多老年人多番骨折的原因。”

“應對骨質疏鬆性骨折,藥物方案僅靠補鈣和維生素D遠遠不夠。增加骨強度,預防再次骨折是治療的首要目標。”中日友好醫院骨科脊柱外科主任、骨科主任李中實教授介紹,目前在中國獲批上市的抗骨鬆藥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藥物和促骨形成藥物,即“節流”和“開源”兩種。抗骨吸收治療如同“節流”,阻止骨量進一步流失;而促進新骨形成治療如同“開源”,也就是幫助患者“長新骨”。針對多次骨折以及骨量很低的老年患者,“節流”治療不能完全滿足患者需求,通過藥物治療重建新骨,可減少中重度骨折的患病概率。

四大節點防守骨質疏鬆

20歲開始預防都晚了

我國骨質疏鬆學創始人劉忠厚教授發現,20歲時骨量沉積就達到最高骨量的90%。我們的骨骼看似靜止,實際上一直處於骨形成與骨吸收的交互作用中。從出生開始,骨形成要大於骨吸收,骨骼一天天變得結實和強壯起來,在20歲以前骨骼沉積速度最快,20歲時基本上達到最高骨量的90%以上,大約到30歲達到骨量的最高點,到此骨量積累停止,稱爲峯值骨量。

每3秒鐘就有一人骨鬆性骨折 四大節點嚴防

年輕時的峯值骨量較低常常導致年老時發生骨質疏鬆。如果把骨骼代謝比做銀行存儲的話,骨形成就好比存錢,骨吸收就好比花錢。30歲前,或者說20歲前誰的銀行儲備越多,以後發生骨質疏鬆及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就越小。

劉忠厚教授強調,防骨質疏鬆,要從青少年做起。必須教育孩子們,不偏食挑食,只有飲食結構均衡,加強骨骼方面的營養,如牛奶、含鈣食品等,纔是骨量存儲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礎上,一定要加強鍛鍊,小孩子淘氣一點不可怕,要讓孩子跑起來跳起來,這樣骨頭才結實,才能達到理想的峯值骨量和骨骼質量,使中老年後骨量丟失導致骨質疏鬆的時間推遲。

30歲孕媽就得補鈣了

生一次孩子,骨量流失約10%;生的孩子越多,越容易骨質疏鬆。胎兒在母親體內孕育的時候,會吸收母體的營養,包括鈣離子等元素,形成胎兒自身的骨骼發育。過去很多媽媽不知道這一點,而且一生中懷孕多次,生育好幾個孩子,營養跟不上,結果生一次孩子,骨量流失約10%,生的孩子越多,再不注意營養和鈣的補充,骨量流失就會很嚴重,媽媽們就會過早患有骨質疏鬆。

有的女性在哺乳後出現牙齒鬆動、腰背痠痛、足跟痛等“月子病”,哺乳期缺鈣也是原因之一。在哺乳期間,母親每天都會把定量的鈣通過乳汁餵養給寶寶,滿足其營養需要。如果此時母親鈣攝入量不足,就會動用自己骨骼中貯存的鈣,維持母乳中鈣的濃度,進而導致媽媽缺鈣,增加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劉忠厚教授提醒,妊娠、哺乳期的媽媽最好能每天飲用牛奶500毫升,多食蛋黃、魚、肉、豆類、菜花、紫菜等食物,加強促進鈣的吸收。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補充鈣製劑。此外,在補鈣期間要多曬太陽,戶外適當運動,做產後保健操,促進周身骨骼骨密度恢復,增加骨硬度。

在自己的女兒準備懷孕時,劉老把這些理念都一一傳授;如今遠嫁德國的女兒已順利生了兩個可愛的小外孫。談起外孫來,劉老的那份愛溢於言表,與外孫女的相處,更增添了很多快樂!

35歲以前的女性,40歲前的男性,骨量一定要達到高值,越高越好。女性一旦進入更年期,就踏上骨質疏鬆的路了。

50~60歲骨量丟失最快

劉忠厚研究發現,正常情況下,骨質疏鬆有兩種,絕經後骨質疏鬆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絕經後骨質疏鬆一般在女性50歲左右絕經後出現,老年性骨質疏鬆則是女性62歲以後,男性72歲以後出現。

日本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女性40~50歲時,絕經前每年骨量只丟失0.3%~0.5%,十年丟失3%~5%,到50~60歲,絕經這十年,就會丟失20%~30%。進入老年以後每年的骨量丟失就減少了,一年丟失約1%左右,累積下來,到80歲時骨量就丟失一半。

這是因爲,雌激素對女性骨骼起到很重要的保護作用。絕經後體內雌激素明顯下降,骨量丟失速度明顯加快。儘管如此,但骨量流失很少有症狀,自己很難發現。絕經後應該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如果骨密度偏低或者每年骨密度明顯減少,要適當補充鈣劑。

在絕經最初的3~5年內,要堅持長期預防性補鈣,每日攝取鈣1200~1500mg。含鈣的最佳食物來源就是牛奶。其次,海帶、深綠色蔬菜、豆類、蝦皮、芝麻、杏仁等含鈣量也很高。除補鈣外,還應注意,骨骼組成基礎是骨基質,而骨基質的主要成分,其實是蛋白質、氨基酸以及一些礦物質,如果長期吃素,蛋白質攝入不足,也易骨質疏鬆。

60後防骨鬆先防摔倒

骨質疏鬆最嚴重也最常見的後果,就是骨折。

已經骨質疏鬆的人預防骨質疏鬆骨折的方法,第一就是防摔倒,然後纔是維持骨量,強化骨強度。老人最常見的骨折部位是脊椎骨、腕骨和髖骨骨折。一旦骨折,臥牀休養一個月骨量就會流失10%,同時開始出現肌肉萎縮,運動能力下降,這對於骨量原本就存餘不多的老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日本有一項調查,老年人摔倒的場所約1/2是在家中;在家中摔倒的人,1/2是在自己的房間內。有些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有時打個噴嚏或端一大盆水都能骨折,就更要注意。在打噴嚏或咳嗽時,或乘坐顛簸的車輛時,應該用手扶住腰背,這樣可以減輕脊柱和椎間盤的突然受力,預防骨折。

80歲還是硬骨頭

運動、飲食和藥物,是對抗骨質疏鬆的三大療法。深諳此道的劉忠厚教授,更是以身作則,把自己的骨頭保養得好好的。

如今已78歲的老人,每天仍堅持20分鐘慢跑,雨天、霧霾天時他就在屋裏來回跑;出差在外,就圍着開會大樓跑一跑;甚至在西北戈壁灘上也有他跑步的身影。

“營養更得要跟上。”劉忠厚教授強調。均衡飲食、曬太陽、喝牛奶、吃鈣片……都是養護骨骼的好方法。如今,他的骨密度依然是一個標杆,他這個年紀的人很少有。不久前,曾在路上不小心被一個騎電動車的年輕人撞倒,愣是啥事都沒有,起來拍拍屁股就走了。現在,還能追着趕公車。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