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月經初潮來得太早有什麼危害

月經初潮來得太早有什麼危害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2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把女孩子第一次來月經這種情況稱爲月經初潮,雖然每個女孩月經初潮的具體年齡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一般女孩初潮年齡在12~14歲之間。如果女性發生初潮的時間在12歲之前,就要引起重視了。那麼月經初潮來的太早有什麼危害呢?

月經初潮來得太早有什麼危害

1、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健康一大殺手,女孩初潮早其患乳腺癌的風險就比16歲才初潮的女性高50%,這是爲什麼呢?主要是因爲女性月經來潮時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會發生劇烈的變化,而女性初潮發生的早,就會導致女性過早地出現雌激素變高的情況,這也就增加了女性朋友們患病的風險。

2、卵巢癌

女性雌激素不僅對乳腺癌有一定的影響,對卵巢癌同樣有影響,初潮早的女孩與14歲以後月經初潮的女孩相比其患卵巢癌的風險高了51%。

3、不孕不育

女孩初潮來得早更容易讓女性出現卵巢儲備功能低下的情況,這就導致了女性具備受精潛能的成熟卵子比較少,因此容易導致不孕不育的發生。

4、絕經早

與正常的女性相比,初潮來得早的女孩們比起其他女孩40歲之前就進入絕經期的風險要高80%,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尤其那些初潮來得早但是沒有生育的女性,她們早早進入絕經期的風險會更大。

5、糖尿病和心臟病

有研究已經證實了,初潮來得早的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會更高。而體內脂肪過多是導致人們出現糖尿病的重要因素。還有就是,女性肥胖是導致女性初潮變早以及增加患心臟病風險的罪魁禍首。小編在此提醒肥胖的女孩,爲了自身的健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體重。

6、骨質疏鬆

在之前小編已經提到過了,女孩初潮來得早更容易發生絕經早的情況,而女性進入絕經期其發生骨質疏鬆的年齡也就比一般人來得早。爲此,女性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運動,增強自身力量訓練,還有多多補充鈣質,多攝入維生素D,這些方法都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影響少女初潮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營養。充足的營養直接滋養人們的軀體,少女更是如此。有人進行過調查,發現5歲左右時身體瘦弱、發育欠佳、有營養不良體徵的女孩初潮年齡平均爲15.2歲,而5歲左右的身材較高、營養良好的女孩初潮年齡則明顯提前,平均爲13.7歲。身高和體重對初潮年齡確有影響,據觀察,身材高大、體重較重的少女,比身體瘦小、體重較輕的少女初潮時間要早。

其次是疾病。疾病直接影響健康,影響內分泌功能,造成發育中的少女月經初潮推遲,甚至帶來生育上的麻煩。常見的疾病中,最多見的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其中結核、慢性肝炎、糖尿病、吸收不良綜合徵,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哮喘、厭食症等,影響尤爲明顯。還有一些疾病,導致初潮提前,如腦癱、耳聾、視覺缺失、癲癇、身體殘缺、神經血管缺損以及胎兒16周前發生的異常情況等。

月經初潮來得太早有什麼危害

其它因素。初潮還與社會環境、種族、家庭、地理環境等因素有一定關係。據臨牀觀察,母親初潮晚,女兒的初潮年齡相應推遲,調查結果也符合這一觀點。天氣炎熱與寒冷,對少女的初潮年齡影響不大,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東北地區與南方的少女相比,差異也很小。

海拔高度對少女的初潮可能有一定影響,海拔越高則越有可能造成初潮推遲。但這種差異不能排除生活、營養因素,我國西藏的藏族少女,初潮的平均年齡爲17.6歲,這就與物質生活和地理環境有關。

少女初潮的護理常識

1、避免刺激食物

有些少女在經期易發生便祕,由於便祕可造成盆腔充血,故應多喝水,少吃生冷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酒等。吃新鮮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2、避免過度疲勞

少女在月經期間可照舊參加活動,但由於此時機體容易疲勞,抵抗力降低,所以應避免精神和體力的過度疲勞,不宜作劇烈的運動或重體力勞動,以防造成月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

3、避免感染

月經期由於性激素的影響,盆腔臟器充血;子宮內膜脫落,形成創面;子宮頸口鬆馳;陰道內的酸度也因經血的沖洗而減低,喪失了抑制細菌繁殖的自然防禦作用。爲防止細菌上行性感染,應天天清洗外陰。月經帶要勤換、勤洗、曬乾。

洗用質軟、易吸水的紙墊或布墊,免得擦傷皮膚。禁止游泳、盆浴、陰道塞藥與性交,以防止生殖道炎症。

4、避免情緒波動

少女應避免情緒波動,因爲月經週期和神經精神活動密切相關,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紊亂時,月經也會失調,因而,經期應儘可能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過度悲傷和惱怒。

5、避免溼冷

由於過冷(尤其是冷水)容易造成卵巢功能紊亂而引起月經失調。因而,月經期儘可能避免寒冷刺激,尤其是防止下半身受涼,如下水田、洗冷水澡、淋雨、冷水洗腳和坐涼地等。

6、建立月經卡

青春期少女爭取條件建立月經卡,便於早期發現懷孕、流產與月經失調等,這也是做好計劃生育和防治婦女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