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溼氣重怎麼去除 祛溼方法有哪些

溼氣重怎麼去除 祛溼方法有哪些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0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溼氣重對身體是有危害的,究竟如何祛溼,這些方法你都瞭解了嗎,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還是需要多注意的。那溼氣一般都有哪些表現症狀呢。下面就來看看吧。

體溼過重後的典型症狀

1、舌頭異樣

溼氣過重的典型表現是舌頭的異樣,當舌頭表面覆蓋的那層淡白地舌苔,顏色加重變厚,變得黏膩不堪的時候,說明身體溼氣過重。同樣,如果有舌體胖大,舌頭邊緣出現齒痕的情況,也說明體溼過重。

溼氣重怎麼去除 祛溼方法有哪些

2、身體浮腫

當體內溼氣過重時,身體會出現浮腫的情況,真個人會顯得“虛胖”,尤其是雙腿,常會被水腫的問題所困擾。此外,腰腹部的贅肉也會增多。

3、排便異常

正常情況下,人的排泄物應該溼度適宜、可以成形,一旦體溼過重,排泄物將變得黏膩不堪,無法成形,甚至會粘附在馬桶壁上,無法用水順利衝下。

4、膚質變差

溼氣過重對我們的皮膚也不造成不利影響,此時,皮膚出油,面部出現痤瘡、色斑、毛孔粗大等一系列問題都會隨之而來。

5、起牀異樣

常言道:“溼氣如裹”,意思是溼氣過重時,人就像被異物包裹住一樣,這種感覺在起牀時尤爲明顯。如果溼氣過重,起牀後我們會感到四肢乏力,渾身痠痛,疲憊不堪,睏意也遲遲難以消失。

當有上述的這些表現後,一定要及時進行調理,下面就爲大家推薦一些祛溼的有效方式。

溼氣重怎麼去除 祛溼方法有哪些 第2張

1、吃冬瓜薏米

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大暑過後,潮溼炎熱的天氣必將隨之而來,防暑祛溼刻不容緩。到底該如何安然度過暑伏天呢?大暑養生保健關鍵要祛溼,最好多吃冬瓜、薏米、茯苓、山藥等食物。

正確的飲食可以幫助人體抵禦暑溼的侵襲,比如:可用冬瓜、薏米、茯苓、山藥等食物熬粥,也可煮湯。如果已感到頭暈,也可用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等煮湯或熬粥。新鮮的藿香葉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化濁、祛暑解表;而薄荷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風熱,利咽透疹,舒肝瀉熱。夏季以溼熱爲主,服用藿香鮮葉保健是可行的,但要注意不能過度,更不能把這作爲治療疾病的方法。而且,藿香和薄荷均不宜久煎,煮長了其芳香之氣會消失,也起不到原有效果。

2、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海蔘、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3、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

4、增加清熱解暑、健脾利溼食物的攝入

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溼氣重怎麼去除 祛溼方法有哪些 第3張

5、蛋白質供給需充足

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如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其中,鴨肉富含蛋白質,可及時補充夏日高溫帶來的過度消耗,且鴨屬水禽,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溼的作用,特別適合苦夏、上火、體內有熱者食用。在食用鴨肉時最好燉食,也可加入蓮藕、冬瓜等蔬菜煲湯,這樣既可葷素搭配起到營養互補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氣、養陰。

6、煎藿香時間不宜長

專業人士還提醒,正確的飲食可以幫助人體抵禦暑溼的侵襲,可以多吃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藥等食物,可以用來熬粥或煮湯。如果已經感覺到頭暈,也可以用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來煮湯或熬粥,也可以選擇藿香葉。

專業人士還提醒,新鮮藿香葉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化濁、祛暑解表;薄荷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風熱,利咽透疹,舒肝瀉熱。夏季以溼熱爲主,服用藿香鮮葉保健是可行的,但要注意不能過度,也不能把這作爲治療疾病的方法。而且,藿香和薄荷均不宜久煎,以藿香爲例,煮的時間長了其芳香之氣會消失,就起不到原有的效果了,因此最好最後放。

7、健身以散步爲宜

大暑時天氣悶熱潮溼,很容易中暑。專家建議,大暑養生要避開桑拿天,悶熱天儘量少出門、少活動,即使出門也不能長時間暴露在露天,儘量在早晚溫度稍低時進行散步等強度不大的活動。夏天天亮得早,可起牀早一點,早餐前做一些慢跑或球類運動。

結語:各位對於溼氣重的話,還是需要及時的護理身體的。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溼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鬆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