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除溼方法有哪些 身體溼氣重有何表現

除溼方法有哪些 身體溼氣重有何表現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2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溼氣重怎麼調理,身體的保健自然是需要多護理了,溼氣重對身體都是不舒服的。而溼氣重是自然界中氣候因素之一。《素問·天元紀大論》:“太陰之上,溼氣主之。”溼邪。《靈樞·水脹》:“此皆嘗有傷於溼氣。”溼性粘滯重濁,易傷陽氣。

除溼方法有哪些 身體溼氣重有何表現

體內溼氣重有什麼表現

體內溼氣重的表現——頭部。

《內經》裏講“因於溼,首如裹。”當溼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着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着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溼證。

體內溼氣重的表現——關節。

當溼邪傷及到關節時,部分氣血運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痠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體內溼氣重的表現——消化效果。

溼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欠佳、飯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溼”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溼困的表現。

體內溼氣重的表現——舌苔。

舌苔厚膩是溼病的經典表現,它常在機體還沒有表現出突出病態態勢時就有所表現。看舌苔以清晨剛起牀的最爲準確。

如何祛除體內溼氣

薏米。

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溼、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爲常用的利水滲溼藥。好的薏米有一種藥的味道,沒有黴味也沒有長毛。薏米可以和紅豆煮粥,就是單純的薏米加紅豆,而不要加上大米,喝水吃豆子,長期堅持就會有效果了。再者,可以把薏米洗淨晾乾用鍋炒,鐵鍋幹炒,就像炒芝麻那樣炒好就ok了。單獨吃薏米或者家裏有粉碎機的打磨成粉可以像衝芝麻糊一樣衝着喝,比煮粥效果更勝一籌。

紅豆。

紅豆可以補血,亦可以除溼。中醫角度來說,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利水、清熱除溼、消腫解毒的功效。用紅豆煮水喝,或者加上黑豆和綠豆一起煮水,可以很好的排出體內的溼氣。紅豆還可以做豆沙,做稀飯,做甜品,但是要小心不要買到赤豆,那種豆子屬於藥類,吃多會中毒的,一般很容易和紅豆混淆

除溼方法有哪些 身體溼氣重有何表現 第2張

玉米鬚葉。

挑乾淨的玉米鬚子和玉米葉子一起煮水,多煮一段時間就喝那個水即可。但是最好不要睡前喝,因爲有利溼作用很容易因爲睡覺而續集體內,導致溼氣沒除掉反而更加嚴重了。秋天下玉米的時候可以多弄一些鬚子葉子,曬乾可以喝一年,這樣省的沒有玉米的季節弄不到。

山藥。

山藥並沒有直接除溼的功效,但是山藥可以補脾,間接的可以讓體內溼氣排出。山藥可以炒着吃,燉菜吃,還可以做點心吃,蒸熟蘸白糖也可以。山藥選擇鐵棍的比較好,屬於藥食兩用的,對補脾效果更好一些,而且還可以補氣,比普通的家用山藥更好。

尤其是這種春夏之交時節,女人們更要注意好給自己的身體去去溼。那麼有哪些好用的方法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多出點汗就好了

因爲隨着天氣漸漸的升高,還是很容易會出汗的。而且多出點汗其實沒有什麼壞處,還可以幫助身體除溼呢。可以適當參加一些慢跑或者是羽毛球等體育運動,既可以起到鍛鍊的效果,還可以排出體內的溼氣和毒素呢。但是要記得是在運動之後一定要注意補充好足夠的水分,這樣纔可以維持體內的平衡。

2、多注意好自己的飲食

其實生活中除溼的食物有很多,而且也非常的常見。除了多吃一些薏米和紅豆之外,在飲食上面還應該保持清淡,而且建議多吃一些可以幫助排毒活血的蔬果,再配上足量的開水,這樣對身體就很好啦。

除溼方法有哪些 身體溼氣重有何表現 第3張

3、儘量少接觸潮溼的環境

潮溼的環境對人體來說是很不好的,更不要在地板上面睡覺,會加重體內的溼氣。因此要保持好環境的乾燥通風,而且衣服儘量要曬乾一點,不要穿一些潮溼的衣服或者喝一些冰冷的飲料,這樣纔可以減少溼氣的產生。

4、儘量堅持睡前泡泡

泡泡腳這件事真的是對身體非常的好,甚至功效是勝過一些補藥的,在你泡腳的時候可以適當加點中草藥,或者一些專門泡腳的藥物,也可以幫助體內祛溼,但是要記得泡腳的時間,不要過長,建議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了。

5、可以適當吃點辣椒

如果可以適當吃點辣椒的話,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祛溼效果的,尤其是這種春夏季節,清淡的飲食是基本,但是適當的來點辣椒的話對身體是會更好的。但是不要過分貪戀一些重口味的食物,什麼麻辣特辣重辣的食物還是少點接觸。

6、儘量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

儘量要早睡早起,少熬夜。尤其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熬夜已經成爲通病了,夜生活雖然很精彩,但是身體的健康纔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晚上休息的時候最好是可以早點入睡,讓自己的脾胃得到時間休息。

結語:對溼氣的去除方法,各位都清楚了嗎,女人如果感覺渾身無力,而且手腳冰涼,甚至還會有便祕或者一些月經不正常的現象,但是要是經常出現這些情況的話,就可能說明你體內的溼氣太重啦。每個人體內的溼氣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的,在生活中的時候最好是可以注意去去溼。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