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天地 > 穴位養生 > 落枕什麼方法最有效

落枕什麼方法最有效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落枕了什麼方法最有效?落枕是常見的症狀,早上起來發現脖子痠痛僵硬,可能是落枕了,那麼落枕是怎麼回事呢?落枕有應該如何防治呢?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落枕什麼方法最有效

落枕是怎麼回事

1、頸部缺少鍛鍊容易落枕,辦公室的白領人士患落枕的大有人在,原因是這些人經常長時間的伏案工作或者坐在電腦旁工作,經常那個姿勢就會使導致頸部的肌肉和韌帶因過度牽拉而處於一種缺血的勞損狀態,因此容易落枕,建議每個一個小時就應該起身活動一下頸椎,以使頸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休息。

2、睡覺時枕頭的高度不合適也容易導致落枕,枕頭應該適合人體頸椎的生理彎曲,高度以12釐米爲宜,軟硬適中爲佳。如果枕頭過高,頸部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同樣枕頭過低或者不用枕頭也會使頸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另外喜歡躺着看書或看電視也容易導致頸部的肌肉勞損。

3、頸部着涼,如晚上吹電風扇或者開着空調等,可引起局部血管和肌肉的反射性痙攣,影響局部血液循環,久而久之可造成頸部組織變性及退變,容易導致落枕。所以要注意頸部保暖,避免受涼。

脖子落枕的治療方法

如果出現落枕,那應該如何治療,讓其快速恢復呢?以下的方法,不妨試一下。

1、換掉高枕頭

有的人認爲“高枕無憂”,其實,落枕的大部分原因可能就是你所使用的枕頭太過高了,因爲過高的枕頭不但會使你的頸部的肌肉和關節不能得到放鬆,而且會使得頸部肌肉和關節由於受大擠壓而造成局部的緊張和疲勞,結果就容易造成頸部的損傷。

因此,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使用的枕頭過高的話,最好是馬上換上一個高矮適宜的枕頭爲好。

2、避免再受風寒

落枕後,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讓脖子再受到涼風吹,以免加重落枕的病情。

3、熱敷

如果是因爲受了風寒而造成的脖子疼痛的話,那麼,你可以用熱毛巾或熱敷袋熱敷你的脖子,這樣可以緩解脖子的僵硬和痠痛。

4、拔罐

如果落枕很嚴重,導致你的頸部肌肉出現痙攣和疼痛的話,小編建議你可以採取拔罐的方法來進行治療。如果疼痛仍然不能緩解的話,你還可以到醫院進行局部的封閉,這樣治療下來,一般情況會在2-3天恢復過來的。

5、按摩

對於落枕,一般採用手法按摩治療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手法按摩治療的方法是,病人取端坐位,施術者站在其後進行按摩。

如果屬於肌肉痙攣的話,可以沿着該痙攣的肌肉行走的方向,實行鬆筋、理筋等手法按摩,反覆3-5次;如果屬於副神經痛的話,那你就應該沿着神經分佈的區域反覆地輕揉。

要是你有反覆發生落枕的情況的話,你就應該考慮有患上頸椎綜合症的可能了。這樣的話,在急性期,應用手法按摩時手法一定要輕;如果疼痛比較輕微、肌肉痙攣不明顯的話,那麼你實施的手法就應該要重點

6、貼藥膏

你還可以選用一些外敷的藥膏,例如,熱敷靈、活血止痛膏、活血膏、寒痛樂、麝香虎骨膏等,對於緩解因落枕造成的肌肉疼痛有挺好的療效。

7、米醋熱敷法

這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由於米醋具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局部熱敷後可有效緩解“落枕”帶來的不適。

具體做法爲:取米醋300-500毫升,準備一塊棉紗布浸入米醋中,然後將浸溼的棉紗布平敷在頸部肌肉疼痛處,上面用一個70-80℃的熱水袋熱敷,保持局部溫熱20-30分鐘。

熱水的溫度以局部皮膚感覺不燙爲度,必要時可及時更換熱水袋中的熱水,以保持溫度。熱敷的同時,也可以配合活動頸部,一般治療1-2次,疼痛即可緩解。如果家中沒有棉紗布,也可用純棉毛巾代替。這個方法方便簡單。

8、脖子運動法

坐在一張椅子上,然後胸部挺起,頭部先向下低,以下頜骨挨着胸部爲止,然後向上仰起頭來,眼睛看着天花板,停留3秒鐘左右然後就可以再低頭。重複這樣的動作20次左右即可。

提醒:如果一個月內出現“落枕”達到3次以上,甚至頻繁發作,需要密切關注。除了從頸椎找原因,還要考慮是否由體內淤血凝滯、氣血不活所致。

當氣無法推動血運行之時,頸部加之受到寒邪,容易出現病症。這類人除經常落枕之外,多伴有精力不集中、乏力、頭暈、記憶力差等氣虛的症狀。

除對頸部進行合理治療等外,還可適當配合中醫藥調理,比如黨蔘、當歸、元胡、川芎、桃仁等。

如何預防落枕

1、預防落枕,睡覺時注意選用適宜的枕頭,枕頭高度10-15釐米爲佳,不能太硬。氣血不活的人可以在枕頭裏適當加些中藥,如甘草、當歸等,有助於促進頸部血液循環。

2、天冷睡覺時,被子最好能蓋住脖子,避免因頸部長時間受涼引起頸肌痙攣。

3、生活中避免久坐不動,伏案一段時間後最好擡頭活動一下頸部,防止頸肌慢性勞損。

4、飲食上適當補充乳製品及新鮮蔬菜等,保證人體所需的鈣和維生素。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