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方舟子認爲打通任督二脈是僞科學應樹立科學精神

方舟子認爲打通任督二脈是僞科學應樹立科學精神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學精神的問題,是全民問題、社會問題。當然那些宣揚僞科學、宣揚迷信的人可恨,但要解決這個問題,卻需要全社會的力量。”——方舟子

方舟子認爲打通任督二脈是僞科學應樹立科學精神

某省級衛生機構通過紅頭文件來推行真氣、經脈等學問,不能不讓人想起30年前氣功流行的時代,只是在今天,更多的人不再單純地相信,而是當做一個笑話。儘管衛生廳長再三申明只是爲了弘揚傳統文化,但是這些玄而又玄的事情,也實在難有當年的風靡盛況。

方舟子說:“今天,很多氣功、風水之類的說法被神化,固然和當前的社會環境有關,但同時也是因爲中國人普遍缺乏科學理性的精神。科學理性的精神是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首先要普及科學精神、理性思維,而做到這一點很難,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甘肅省衛生廳網站5月22日發佈了一條《甘肅省醫務人員真氣運行學骨幹培訓班在武山礦泉療養院成功舉辦》的消息,稱5月12日至20日有41名學員打通了任督二脈,學員們普遍感受是通督後很興奮,精力充沛,既往疾患明顯減輕或痊癒,飲食、睡眠、二便恢復到正常狀態。

據報道,早在今年2月21日,甘肅省衛生廳就已經下發紅頭文件,號召全省醫務工作者學習運用真氣運行法。此前已成立的甘肅省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真氣運行研究室,作爲培訓基地。該文件要求各市、州衛生局、廳直單位等單位,認真組織人員參加師資培訓;建立真氣運行訓練室。

大家常常聽說的“真氣”、“任督二脈”等名詞,多是來自武俠小說中,然而爲何轉眼間會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某省級衛生機構的“紅頭文件”上。對此,著名學者、科普作家、打假鬥士方舟子說:“作爲單獨的個人迷信和愚昧,我們不好干涉,但是倘若通過行政權力強迫別人也相信未經證實的東西,這就不可了。”

幻覺不是現實

北京晨報:對於打通任督二脈的新聞,你怎麼看?

方舟子:中醫中確實有任督二脈的說法,中醫對於人體經脈的描述中,有十二正經,有奇經八脈,任督二脈正是所說的奇經八脈。但是“打通任督二脈”這種說法,更多還是出現在武俠小說中,一般的情節中,打通任督二脈表示武功修煉到一個很高的境界,所以要打通非常難,甚至還需要高手相助才行。

北京晨報:那麼中醫中對打通任督二脈怎麼說?

方舟子:這一點中醫中說法很多,各不相同,有的說需要打通,有的說不通也可,還有的說本來就是通的。實際上,所謂任督二脈,本來就是人們想象中的兩條線,所以所謂打通自然也是一種幻覺。

經脈的來源

北京晨報:中國人往往相信經脈的說法,一直以來也爭議不休,具體的情況如何?

方舟子:經脈、丹田等等這些名詞,更多的是把某一個地方想象而成。《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經脈,就是身體中流血的管道,其實就是血管,有的流得多,有的少。但是這種認識也是比較基礎的,古代解剖學不發達,而且大多數時候解剖被視爲一種禁忌,所以身體內部結構認識不夠,血管、神經、淋巴等等往往被劃作一塊,所以今天看來,那些經脈有的和血管重合,有的和神經重合,還有大部分不重合的,基本上都是想象而來,和解剖被禁止有關。至於任督二脈,純粹是想象而成。

北京晨報:今天解剖學發達,有沒有什麼新的認識?

方舟子:其實關於尋找經脈的實驗一直都在進行,甚至國家也有相關的項目,用各種現代高科技的手段尋找人體中經脈,比如紅外線測量、電阻測量、同位素追蹤等等,也時常有人宣稱找到了經脈,但是基本上都是無法重複的實驗,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結果,也就是無法證實經脈的存在。

不能強迫推廣未經證實的東西

北京晨報:作爲省級的衛生部門,來推行這些是否合適?

方舟子:我想,作爲個人,相信這些東西也沒什麼不可,一個人有愚昧的自由,也有迷信的自由,但是作爲行政官員,用權力來強迫別人也迷信,並且推行它,就不合適了。一省的衛生部門推廣這些未經證實的東西,很難讓人信服,也同樣存在危險。

北京晨報:什麼樣的危險?

方舟子:衛生機構應該是最講科學的地方,事關人的生命,應當謹小慎微,再小心也不爲過。如果推行這些未經科學證實的東西,很可能傷害到人們的生命安全。

僞科學不是科學

北京晨報:很多人把經脈、氣功等看作是傳統文化,您怎麼看?

方舟子:傳統文化也不是全部都是對的。但是許多時候,它有很強的迷惑性,特別是打着科學名義的傳統文化,比如現在流行的養生之類的東西,往往是以科學的名義宣揚,其實並不是科學。

北京晨報:這些東西很難辨別嗎?

方舟子:其實也不是很難辨別,關鍵是大多數人沒有辨別的意識,也缺乏科學常識,其實稍有常識的人,都能加以辨別。比如說經脈,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過下肢,連通內臟,說起來一旦有損傷,可能就會危及生命。但實際上那些截肢的人,除了行動不方便,也並沒有因爲經脈問題而影響到生命。現代手術中,不論哪種手術,也都是考慮不要傷了血管、神經等等,沒有人說考慮不要一刀下去割斷經脈。此外,就如那位廳長宣揚的許多養生治病的方法,其實也很容易辨別,比如他說黃花菜可以治憂鬱症,因爲黃花菜又叫忘憂草,讓人忘憂,自然不憂鬱了,這種說法即便沒有科學常識的人,也不會相信。

厚古薄今的傳統

北京晨報:今天很多類似的東西大行其道,這讓人想起當年的氣功熱,您覺得有什麼不同?

方舟子:上個世紀80年代的氣功熱,確實蔓延得非常廣,不僅普通人相信的多,還包括很多研究所都在研究氣功。今天氣功再熱起來,與之前不同的是,人們的辨別能力已提高了很多,多數人不再輕易相信被神話了的氣功,比如這次打通任督二脈的事情,網上大部分人還是當作一個笑話來看。

北京晨報:既然辨別能力提高了,爲什麼還會流行起來呢?

方舟子:這個與當今的大環境有關。本來中國人就有厚古薄今的傳統,相信古人更甚於今人。再加上這些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民族自豪感不斷增強,這本是好事,但同時也加劇了復古尋根的思想,狹隘的民族主義盛行。所以伴隨着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追尋,類似氣功、卜卦、風水之類的又熱起來了。此外,很多電視臺等媒體紛紛開闢養生之類的節目或欄目,各種沒有科學依據的言論都能公開宣揚,甚至乾脆就是變相的廣告。

科學精神缺席

北京晨報:爲什麼這些東西總能有市場呢?

方舟子:這和中國人沒有理性科學的傳統有關。我們知道,科學理性的傳統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中國傳統社會中,並沒有這個。你可以說我們有四大發明,不必說現在四大發明還有爭議,即便證明了都是中國人的發明,它也都是一些經驗累積和摸索的結果,並不是通過科學方法探索驗證的結果。甚至中國傳統中連邏輯學都沒有,“邏輯”這個詞都是翻譯而來的。我們今天看中國古人的書籍,包括諸子百家的典籍,也都缺少嚴密的論證,反倒是感性的方面比較多。

北京晨報:今天經過了幾十年的科學教育,我們的社會仍舊缺乏科學素養嗎?

方舟子:科協每隔一段時間都有一個調查,最近的調查中,中國有科學素養的人在3%左右,前幾年更少,2%左右,這個數字依我看恐怕都還有拔高,可見當前國人的科學素養之低。

科學普及之難

北京晨報:這麼低的數據確實出人意料,我們的科學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方舟子:現在大家都在說“講科學、普及科學”,但大部分人連科學是什麼都不知道,還怎麼普及呢?包括我們一些做科普的人,本身就缺少科學素養。舉個例子,比如很多地方把《易經》當做預測學來研究,把風水當做環境學來研究,甚至不少高校裏還有專門開這一類的課程,當時也引起了很大的風波,連高校都如此,更不用說其他地方了。

北京晨報:所以這不僅僅是宣揚迷信那些人的問題?

方舟子:是的。本身科普不受重視,更不用說許多科普的書籍本身在宣揚僞科學,你到書店一看,科普書架上,相當一部分是僞科學、迷信的書籍。最近有一個選科普任務的活動,把我也選進去了,我不願意去,因爲其中選中的一些人,就是宣揚僞科學的,這些人和我同列,我自然不肯去。可見政府機構本身也缺乏辨別能力。所以,科學精神的問題,是全民問題、社會問題。當然那些宣揚僞科學、宣揚迷信的人可恨,但要解決這個問題,卻需要全社會的力量。

科學與現代化

北京晨報:一定要普及科學理性嗎?沒有會怎樣?

方舟子:科學理性的精神是現代性的基礎,不論是民主、自由、公正等,其實都是建立在科學理性的基礎上的。作爲一個現代化國家,科學思想一定要佔據主流位置。迷信的東西在主流媒體中、在精英人羣中,在決策過程中是沒有市場的,站不住腳的。也就是說你不能公開地以迷信的理由來做出決策。這是現代化的一個標誌,如果沒有就不能算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北京晨報:可是即便是在發達國家,迷信也是存在的吧?

方舟子:當然,在西方發達國家中,迷信思想也很多,但如前所言,作爲個人來說,相信那些東西無所謂,實際上相信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它不能是主流,不能是公共決策的依據,不能是公共媒體中的基本論點。不可能出現全部都是科學理性地方,這也不符合現代化世界的多元性。

改變要從科普做起

北京晨報:今天這種僞科學、迷信流行的現象,怎麼樣改變?

方舟子:改變的根本,還是在於科普,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但卻是必須要做的,是我們實現現代性的必經之路。

北京晨報:這個過程是否太漫長了,我們經歷了數十年的科學教育,但仍舊處在這麼低的水準。那麼,我們國家幾時才能完成科學普及的工作呢?

方舟子:這是打基礎的工作,我們連這個還沒完成,更不用說其他的了。更難的地方在於,它並不順利,做這樣的工作,在今天往往意味着要和社會風氣、社會環境對着幹,因此,難度也就更大。

北京晨報: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呢?

方舟子:我想恐怕沒有。僞科學本身難以界定,很難有一個機構、一種可操作的方法去辨別,更麻煩的是,即便是有這麼一個機構,這個機構裏的人就能辨別科學與僞科學了嗎?要是他們自己也相信僞科學怎麼辦?所以,關鍵還是在於提供全民的科學素養,加大科普的力度。這需要一個專業的、高質量的羣體來做,而不是像現在,做科普的人本身宣揚僞科學。所以,任重道遠,卻又必須要走。(周懷宗)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