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七成人有路邊攤用餐習慣 重口味帶來一身富貴病

七成人有路邊攤用餐習慣 重口味帶來一身富貴病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8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80後中患神經衰弱的最多;70後中患肥胖症的最多;60後中患高血脂的最多;50後中患高血壓的最多;病從口入,更年輕一代的“吃法”使國人步入全民“三高”時代。

七成人有路邊攤用餐習慣 重口味帶來一身富貴病

已經當了近20年家庭主婦的王希玲,自從跨入“知天命”的年齡後,便越來越癡迷於研究養生了,“以前只要到了愛人和孩子下班回家的時間,我肯定準備好了飯菜,讓他們能夠進門就享用,而現在做晚飯的時間,正是我看電視節目《養生堂》的時間,只要講到飲食健康,我都要做筆記,並且還要在實踐中運用,所以做飯的效率都降低了。”

王希玲今年58歲,卻已經有15年的高血壓病史和6年的心血管病史了,她還患過比較嚴重的神經衰弱,不過現在有了很大的改善,她認爲自己所患的這些病症與多年來形成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有着很大的關係,“而年輕時,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

“高壓”社會“高血”時代

王希玲身上所反映出的,其實並非個例,《小康》調查顯示,在90後、80後、70後、60後、50後不同年齡層次的羣體中,年齡段越高,患有疾病的人羣比重則越高。在90後中,沒有任何疾病的受訪者佔比97.1%;在80後中,這個數字則下降到了61.5%;在70後中,沒有任何疾病的受訪者只勉強佔據了“半壁江山”(54.1%);而到了60後和50後這兩個年齡段,這一數字則直線下降爲20.3%和5.7%。

80後中患神經衰弱的最多,其次是婦科病和高血脂;70後中患肥胖症的最多,其次是高血脂和神經衰弱;60後中患高血脂的最多,其次是心血管病和高血壓;50後中患高血壓的最多,其次是心血管病和高血脂。

從患有疾病的類型來看,現在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名符其實的“高壓”社會,“高血脂”困擾着各個年齡層次的受訪者,較爲年輕的80後和70後沒有表現出“年富力強”的形象和狀態,而是飽受着“神經衰弱”的折磨與羈絆;而年齡稍大的60後和70後則被高血壓、高血脂和心血管病這“三座大山”壓得氣喘吁吁。

身體健康已經不能再被中國人忽視了,在參與“2013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的1005名受訪者中,沒有任何疾病的受訪者(49.2%)佔比還不到受訪者總人數的一半。排在前五位的患病類型依次是高血脂、高血壓、神經衰弱、肥胖症和心血管病。

“吃貨”釀成的“吃禍”

王希玲坦言,年輕時的自己,是一個比較貪吃的人,不僅愛吃“重口味”的高鹽食品,還喜歡吃大魚大肉,就連涮羊肉之後鍋裏剩下的湯,她都要留下來在吃飯的時候喝。“飲食習慣的培養,要從年輕時開始,不然年紀大了,病就都找上門來了。”王希玲尤其替80後、90後們擔心,她的80後兒子因爲工作原因常常在外面吃飯。“餐館裏做的,幾乎都是高鹽、高油的食品,而且濫用調味劑,很不健康。但年輕人似乎還挺愛吃,他們喜歡互相請客,聚餐,還愛吃快餐以及垃圾食品。”王希玲說。

王希玲並不知道,80後、90後們還喜歡以“吃貨”自居,常常在微博上和微信空間裏“曬美食”,但她說自己第一次聽到“吃貨”這個詞的時候,還以爲是“吃禍”這兩個字,因爲她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很多病症是“禍”從“吃”起,“禍”由“吃”生的。

《小康》調查發現,像王希玲一樣認爲患病與飲食“有很大關係”的人並不多,在參與“2013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的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等各種疾病的511位受訪者中,認爲患病與飲食“有點關係”的受訪者居多,其次是“有很大關係”,還有一部分人認爲“不好說”,少數人認爲“沒有關係”。

垃圾食品:想說“棄”你不容易

油炸類食品;醃製類食品;加工的肉類食品;餅乾類食品;汽水可樂類食品;方便類食品;罐頭類食品;果脯、話梅和蜜餞類食品;冷凍甜品類食品;燒烤類食品。這十類看似不同的食品有什麼共同之處嗎?最近,世界衛生組織(WHO)把這些食品放在一起公佈出來,稱這些食品是我們肥胖的罪魁禍首,也是造成健康問題的重大因素,號召大家遠離這些垃圾食品。

然而,WHO公佈的“十大垃圾食品”中,有些雖然也被中國人視作公認的“垃圾食品”,卻仍深受中國人的喜愛。例如燒烤類食品烤肉烤串烤翅,以43.0%的佔比居《小康》“公衆最愛吃並經常食用的街頭小吃”榜首;排在此榜單第三至六位的油條、醃製類食品、麻辣燙和薯片,也都屬於中國人公認的“垃圾食品”範疇;位居第二位的烤紅薯,雖然因爲紅薯的高營養價值而稱不上“垃圾食品”,但“烤”這樣的吃法卻也存在着一定的健康爭議。

雖然常常伴隨着有關垃圾食品的爭議與對食品安全的擔憂,但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路邊攤不僅成爲了越來越多普通城市居民的就餐“根據地”,還成爲了大多數都市白領的“早餐點”。

《小康》調查發現,七成受訪者有在路邊攤用餐的習慣,其中12.0%的受訪者經常選擇去路邊攤就餐,60.0%的受訪者有時候會去。很少去路邊攤用餐的受訪者只佔比25.7%,僅有2.3%的受訪者從來都不在路邊攤吃東西。

應該如何把握去路邊攤吃東西或者食用所謂“垃圾食品”的“度”呢?北京協和醫院臨牀營養醫師於康說,如果只是偶爾食用一次,應該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偶爾的“度”是每兩至三個月吃一次,每次少量,但於康並不提倡去路邊攤吃東西或者食用“垃圾食品”,因爲一旦進食了,便沒有什麼辦法補救了。

“重口味”可以改

“2013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發現,在中國人最重視的“吃的問題”中,“口味”排在第一位,遠遠地超過了排在第五位的“健康”,於康說,“辣味自然是重口味,因爲一方面辣,另一方面高鹽。”

不過,於康有個觀點,即“25天就可以形成一個飲食習慣,不要以爲你的‘重口味’是永遠改變不了的。”他告訴《小康》記者,“口味改變沒有特別的辦法,只有堅持。好在這種堅持將隨着時間的延長而變得更加容易。”

結合中國人平時經常飲用白開水、茶、牛奶、豆漿、酸奶等飲品的特點,於康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每日定時飲水,早晚各一杯200毫升的白開水;可飲用淡茶,不飲用濃茶和隔夜茶;不要空腹飲用牛奶、酸奶,患有高脂血症、肥胖症等人羣可飲用脫脂或低脂牛奶、酸奶;豆漿不宜放糖。

當然,關於吃,既有人以“吃貨”自居,也有人“偏食”、“厭食”,甚至“節食”、“絕食”。您是否曾經試圖通過控制飲食實現減肥瘦身的目的?面對這道題,有多達59.4%的受訪者坦承自己有過“節食”經歷,其中29.3%的受訪者“減肥階段性成功,之後又反彈了”;15.9%的受訪者“通過控制飲食,減肥成功”,還有14.2%的受訪者表示“完全沒有效果”。

雖然“腰圍增加,將顯著增高患糖尿病的風險”,但“單純節食是不夠的。”於康表示,減肥需要節食加運動,每日以10分鐘走1000步的速度快走30分鐘,加上腰部和負重鍛鍊,還要定期查體。“必要時要看營養門診。”於康建議說。

而在中國,“營養”與“健康”的飲食理念,要跨越“安全”,超越“口味”,可能還需要走過一段路。而在這段路上,最重要的就是要首先確保食品的安全。(鄂璠)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