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飲食顧問 > 小偏方 > ”口味“的變化原來和你的脾胃有關

”口味“的變化原來和你的脾胃有關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脾胃失調的信號

”口味“的變化原來和你的脾胃有關

口中發酸

口中發酸的情況出現,暗示着人的肝胃不和、肝胃鬱熱,從而使肝液上溢、胃酸過多。大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者是飲食過量,不用太過於擔心。

如果經常發生口酸的情況,並且你會發現舌苔厚膩、打嗝時有腐臭味等症狀,多是脾胃虛弱;如果人的口酸與胃酸上乏有關,同時還有舌頭髮紅、脅肋疼痛等症狀,則多半是肝胃不和,這時就要以瀉火、和胃有關。

口中發甜

口中發甜,主要是脾胃有問題,多爲脾胃溼熱、熱蒸上溢的外兆;少數爲脾虛,虛火迫脾津上溢,久而久之就會發展成糖尿病。

《黃帝內經》中曾有記載,“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爲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爲消渴。”而此處的“消渴”就是糖尿病額一種症狀。

口中發臭

這可能是最被誤會的一種情況,也是大多數人理解偏差最大的。事實上,口臭是由胃火引起的。胃腑積熱、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腸胃出血、便祕等引起口氣上攻及風火或溼熱,所以就產生了口臭。

而我們知道,火分虛實,口臭是屬於實火的,由胃熱引起。胃熱引起的口臭,舌質一般是紅的,舌苔發黃,建議大家可以喝用蘿蔔煮的水,消食化瘀,口臭很快就會消除。胃熱引起的口臭多是偶爾發生,如果是經常胃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嘗試着多敲打胃經!

隨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由胃熱引起的口臭引起很少,最常見的口臭還是胃寒的原因,這類人多是舌苔普遍發白,口臭時有時無,反覆發作;那麼對於胃寒引起的口臭,平時就要多喝生薑水。如果你不幸此時出現了上述的症狀,那麼你一定會想知道如何去解決吧!一般而言,脾胃失調的概率是極大的。不過不用擔心,接下來就爲你細細講來如何對症下藥!

食療調理脾胃

山藥

身體虛弱的人冬天都加緊進補,但“受補不受補”,關鍵在脾胃。脾爲後天之本,只有脾胃功能正常,進補纔有效。脾虛在人羣中最多見,表現爲食少腹脹、少氣懶言、肢體倦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等。

出現這樣的情況也不用擔心!可多用山藥、扁豆等燉肉吃;有的人平時愛吃辛辣油膩食物,時間長了化熱生火,表現爲胃部灼熱、常有飢餓感,這是脾胃有火的表現。這種人就應清火,可用竹葉、麥冬泡水喝,或多吃苦瓜、黃瓜等青菜。

老年人及兒童消化能力比較弱,胃常有積食,因而出現厭食、胃部飽脹、口臭便臭等,這就需要消食和胃。

糯米

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爲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紅薯

俗稱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爲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粳米

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鑑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爲第一。”《本草經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爲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爲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

薏苡仁

俗稱苡仁米、六穀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虛弱。《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瀉,暖脾胃。”《本草求真》還解釋道:“扁豆如何補脾?蓋脾 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於脾而有益也。”《會約醫鏡》認爲:扁豆“炒用健脾止瀉”。對於脾虛嘔逆,食少久泄、小兒脾虛疳積、婦女脾虛帶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飲食指南
生活常識
生活禁忌
食材
小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