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醫學教育改革:培養一“會看病”的醫學生有多難

醫學教育改革:培養一“會看病”的醫學生有多難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0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項歷時11年的教育改革探索,如今總算是有了眉目。2014年,上海高校在有着20年曆史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獎項上首次實現“零”的突破。以復旦大學汪玲教授爲首的衛生政策研究團隊,憑藉《我國臨牀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5+3”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獲得上述國家級評比的特等獎。

醫學教育改革:培養一“會看病”的醫學生有多難

這一聽上去有些冗長的課題背後,隱藏着一個重大的改革議題——如何培養一個真正“會看病”的醫學生。這一議題,2003年由復旦大學發起研究,以“適應醫藥衛生髮展需求、改革臨牀醫學專業學位教育”爲主要方向,經過6年理論研究,在2009年時被付諸實踐——一名臨牀醫學專業5年制的本科生畢業後,可以一邊做住院醫師,一邊考研讀研,3年研究生畢業後,他既能獲得碩士學位,又能拿到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院醫師規培合格證。也就是說,研究生畢業後,他能成爲一名真正的、獨立給病人看病的醫生。

換句話說,這項改革,將大大減少“高素質醫生”這件“產品”的生產出廠時間。

按照以往的做法,一名醫學院5年制本科畢業生在本科畢業時,至少要有1年在醫院“實習”的經驗。這種“實習”,只是給醫學生一個瞭解醫院的機會,而不是教授一名醫學生如何看病。與之相同的,到了醫學碩士的攻讀階段,也有相應的醫院實習要求,實習時間一般爲半年左右。以復旦大學7年制本碩連讀臨牀醫學專業爲例,7年時間裏,一名醫學生所需的臨牀實習期一般爲一年半左右。

但是,所有這些“實習”並不能幫助一名醫學生成爲醫生。從一名醫學生變成一個真正的醫生,除了要醫學專業學歷學位外,還要“兩證”——即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院醫師規培合格證。獲取這兩張證的考試,只有在正規衛生機構註冊的在職人員纔有資格參加。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教育培訓部主任曹琦長期從事醫師培訓工作,她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一名醫學碩士畢業後,要在醫院首先找到工作,編制進了醫院,再經過至少兩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才能考取上述“兩證”。

也就是說,一名七年制的醫學碩士生,至少要花上9年,才能真正成爲一名入門級別的醫生。一個問題是,如果這名醫學生自己找到的工作單位學術能力不強、教學水準不高的話,他的住院醫師培訓水準就會大大降低,培訓質量低下,可能壞了一棵好苗子。

現在的做法是,醫學生本科5年畢業後,就能直接進入經衛生部認可的、質量幾乎同等的醫院“工作”3年,而不是“實習”。這3年裏,他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讀研、一邊考取兩證。他們的“編制”會在當地的衛生人事中心存放,而不是在學校。

醫院方面對他們進行的規範化培訓也能脫開“鐐銬”更放開些。過去,因爲受制於體制,誰也不敢讓那些在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從事實習診療工作,即便有時候他們已經具備相應的素質。

一方面,根據1999年《執業醫師法》的規定,“未經醫師註冊取得執業證書,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未取得行醫資質的研究生無法獨立擔任住院醫師工作,其臨牀能力訓練面臨違法行醫風險;另一方面,臨牀醫學專業學位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分屬教育和衛生系統,臨牀研究生畢業後仍需重新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其實我們很多老師都有很強的讓醫學生動手實踐的帶教意識,但是這樣的規定猶如一副‘鐐銬’束縛住了他們的手腳。”中山醫院教育處一名相關負責人說。

打通這一脈絡,需要教育、衛生兩個部門的“跨界”合作。課題牽頭人、復旦大學汪玲教授說,上海市的分管領導同時分管教育和衛生,除上述兩個部門外,人社、財政、編辦等等各個部門都須爲此“跨界”合作。“我們在那段期間,每個星期都要開1次到2次會議,研討各種各樣新出現的問題。”

這一次,醫院方面可以“大膽”一些了。只要一名在讀研究生可以在住院規培期間考出兩證,就可以儘可能多的賦予他單獨行醫的機會。曹琦說,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每年大約有五分之一的規培生,來自“5+3”學制的在讀研究生。

“5+3”學制目前在上海已經實行5年,畢業了兩屆學生。汪玲教授預測,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未來老百姓就不用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了。最後的願景是,不管是在大城市,還是在小城鎮,不管是在三甲醫院還是社區醫院,都能夠找到會看病的好醫生。”

去年,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醫教協同深化臨牀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化、規範化臨牀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據瞭解,“5+3”模式目前在全國已成功推廣到102家臨牀醫學(全科)碩士培養單位和64所醫學院校。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