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山東青島改革:護理保險試解醫養難題

山東青島改革:護理保險試解醫養難題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2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已突破2億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已成爲一個不得不直面的社會問題。2013年9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發佈以來,一些地區積極探索醫養融合發展,部分老年人開始受益;也有一些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的地區,在《意見》出臺之前就先試先行,積累了經驗。在10月全國敬老月之際,本報記者走訪了青島、南京、瀋陽、武漢等地,探訪各地醫養結合的實踐、探索和思考。相關報道自今日起刊發。

山東青島改革:護理保險試解醫養難題

山東省青島市有760萬戶籍人口,每100個人中就有18位60歲以上的老人。1987年,青島繼上海之後步入老齡化社會。爲了解決老齡化給醫療以及家庭帶來的巨大壓力,青島市於2006年開始探索通過城鎮醫保,解決老人的社區醫療護理住院問題,並於2012年試行全國獨一無二的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該市多家醫養結合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說:“如果沒有護理保險,我們有好心也辦不了好事。”

■專護病房一牀難求

在青島市市南區人民醫院醫療專護病區,走廊盡頭最大的一間病房裏,靜靜地躺着8位失能老人。這裏原本是醫護人員的辦公室,該院院長宋培鐸告訴記者,護理保險推出後,大量有需求的老人亟待入院,醫院只好把醫生護士的辦公室、休息區都貢獻出來。即使這樣,61張病牀依然供不應求,排隊等待住院的至少還有20多位老人。

早晨的陽光透過玻璃窗溫暖地灑在68歲的張爺爺身上,一位年輕護士正低頭仔細地爲他擦拭傷口。醫療專護病區護士長汲芳告訴記者,張爺爺患有大皰性類天皰瘡,已經住院一年多了。

聽說有記者來,患者家屬馬老師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對於老伴來說,這裏比家還要好。”

馬老師的老伴因腦出血,在青島市一家三甲醫院接受了手術。馬老師說:“老伴在重症監護室住了一個月,又在普通病房住了兩個月,一共花了30多萬元。病情穩定後,主要就是康復。聽別人說這裏的醫療護理很好,我們等了好幾個月,終於在2012年8月30日住了進來。”

市南區人民醫院專護病房共有6名醫生、31名護士。27歲的張雪畢業後一直在這裏工作。每天她都要爲自己負責的老人進行基礎護理,包括口腔、會陰等處的擦洗,還要爲老人打水、餵飯甚至摳便;每隔兩小時,要爲老人翻一次身。

“我們需要這樣的醫院。”馬老師說,“養老院裏醫療條件不行,我們就一個孩子,他平時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照顧我們。經過醫生護士的精心治療,老伴從剛來的時候每天昏睡,到現在意識越來越清楚,有時會對我們笑一笑,甚至能把手舉起來。在這裏住一個月,我們自己要出1000多元,我退休金每月2000多元,還能承受得起。”

■倒逼醫養機構降低成本

宋培鐸說:“二級醫院病人不多,牀位使用率也不高,所以我們將醫療專護確定爲重點發展的特色科室,並在老年病科成立了老年護理中心。”(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2011年,青島市人社局準備開展利用城鎮醫保基金設立醫療專護病房試點,經過全市摸底,最終將市南區人民醫院確定爲第一家試點單位。隨着護理保險的推廣,目前青島市已有11家公立醫院設立了專護病房。

青島市探索利用城鎮醫保,推動醫養結合的嘗試,起始於2006年。當年,青島市人社局出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社區老年醫療護理住院政策》,對於參保的、有醫療護理需求的老年病人,在定點社區醫療機構接受老年醫療護理的費用,由醫保基金按每人每日定額包乾的辦法向醫療機構支付。

青島市人社局下設的負責管理護理保險的社會保險事業局醫療保險社區處處長馬青對記者說,自2005年起,青島市城鎮醫保參保人在社區看家庭病牀就可享受報銷待遇。2006年,該市將老年護理院納入醫保報銷範圍;2011年進行醫療專護試點;2012年將社區的家庭病牀即“家護”,老年護理院等機構養老的“長護”,二級醫療機構的“專護”,統一合併,由試行的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支付。

據悉,護理保險基金來自於城鎮醫保基金,用人單位和個人無需另行繳費。護理保險與醫院、患者的結算方式也不相同。對於患者,發生的醫療護理費不設起付線,按照實際發生費用,“家護”和“長護”由護理保險基金支付96%、患者自付4%;“專護”由基金支付90%、自付10%。對於醫療機構,醫療護理費採取牀日包乾,“家護”和“長護”每牀日定額包乾費用爲60元,二級醫院“專護”爲170元,從而倒逼醫養機構降低成本。

馬青說,由於護理保險基金規模非常有限,只有全失能的老人才能享受。老人家屬到定點醫療機構提出申請後,工作人員會通過醫保網絡查詢老人的患病情況,如果無法判斷,會派專人去老人家中,根據“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進行覈定。但凡在家裏能走動的老人,目前還難以享受該保險。

據統計,兩年多以來,護理保險基金共支付4億多元,儘管運行平穩,但呈顯著增長趨勢。馬青說,參保人和機構都有一個認識的過程,今年預計將支付3億多元。不過,這一險種能讓失能老人及其家屬真正獲益,相關機構也有了資金支持,從長遠來看,也可以節約醫保基金。據測算,60元牀日定額相當於三級醫院普通病房費用的1/8~1/18,與ICU費用相比就更低了。

■需求大門檻高護理保險杯水車薪

今年7月,青島護理保險由試行轉爲正式施行。兩年多以來,該保險共保障了2.5萬餘名失能老人,其中享受“家護”的有近1.6萬名老人,開展“家護”的醫療機構發展到390多家,全部爲社區機構,92%爲民營性質。享受“長護”的老人有1500多人,提供相關服務的醫療兼養老機構有36家。還有600多位老人正在享受“專護”服務。

正是因爲有了護理保險,祝爾健等人於今年5月註冊成立了青島市第一家護理站——期頤護理站。該護理站共有全科醫生7人、護士32名、護理員70多人,主要爲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每週2次~3次的上門醫療護理服務。

祝爾健發現,有大量居家養老的失能老人急需專業護理,但護理站開展工作2個月以來,僅簽約了40多位老人,一些剛剛接受大手術的老人更需要康復和護理,但由於護理保險審定標準非常嚴格,很多老人未被納入。

祝爾健建議,目前能夠享受護理保險的老人基本都是徹底臥牀的老人,他們的康復意義不如半失能老人。如果護理保險審定標準能夠適當放寬,半失能老人很可能不會變成失能老人,可以更好地節約醫保經費。

宋培鐸建議,護理保險的審覈必須堅持標準化,應進一步加強社保部門對提供醫療護理服務機構的監管。目前,由於社保工作人員有限,對於納入護理保險的老人只能採取定期抽查的辦法,一些機構就有機可乘了。“老人明明能動,來檢查時卻讓他別動;爲了控制成本,追求經濟利益,提供的服務量也明顯不足。

“社保部門承擔了巨大的壓力。”馬青說,對於護理保險來說,准入門檻是最重要也最敏感的,因爲進不來就享受不到相關待遇。儘管有4組人負責覈定,但根本跑不過來。從長遠來看,包括護理保險的經辦、認證和監管,應該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引入第三方機構,或者探索社保和商保合作等多種形式。

對於護理保險,青島市衛生部門一直給予大力支持。青島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魏仁敏說:“醫養結合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對於養老院同時申辦醫療機構,我們一直開綠燈。”最近,青島市還打算針對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進行地方立法,其中專門有一個醫養結合的章節,要求500張牀位以上的養老機構,必須設醫療機構或和附近的醫療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議。

魏仁敏認爲,與巨大的需求相比,護理保險的費用只是杯水車薪。除了儘快建立單獨的護理保險外,商業保險應該發揮更大作用。目前,我國商業保險開發的相關產品都是投資產品,老百姓也是用買彩票的心態買保險。要促進行業發展,商業保險應轉爲投入實業,起碼應針對一定收入層級設計專門險種,提供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等服務。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