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天地 > 中醫養生 > 艾炙肚臍後的排溼反應 溼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

艾炙肚臍後的排溼反應 溼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艾灸是中醫治病防病的一種方式,溼氣重的人羣也可以通過艾灸來改善,那麼艾炙肚臍後的排溼反應有哪些呢?

艾炙肚臍後的排溼反應

1.艾灸後肚臍眼出水

艾炙肚臍後的排溼反應,首先就是肚臍眼出水了。

艾灸出水表示身體寒溼過重,有於堵。另一方面也說明你的身體灸感還不錯,堅持下去你會看到更好的效果。一開始可以早晚灸兩次,好轉後每週2-3次即可。

2.艾灸後想要小便

許多人在艾灸之後會很想要小便,這也是身體排溼的一種反應。

我們在艾灸的時候,爲了避免上火,通常是由上往下灸,而製成艾條的主要成分是艾草,艾草性辛溫,有通經絡、逐寒溼的功效,在艾灸的過程中能夠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促進體內溼氣從膀胱中排出。

3.艾灸後想要大便

一些人在艾灸肚臍之後還會很想大便,並且排的比較順暢,而大腸也是身體的排溼器官,這也說明身體在排出溼氣。

艾炙肚臍後的排溼反應 溼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

艾灸肚臍眼對女人好處

1.健脾和胃,生清降濁

艾灸肚臍眼可增強脾胃機能,使昇陽得升,濁陰下降,以健脾止瀉,和胃降逆。用於胃痛、反胃、痞滿、嘔吐、泄瀉等。

2.通調三焦,利水消腫

艾灸肚臍眼能激發三焦的氣化功能,使氣機暢通、經絡隧道疏通,能促進代謝,縮減脂肪。用治小便不利、腹水、水腫、肥胖等。

三焦:爲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運行元氣、水谷和水液。對上、中、下三焦所屬臟腑的認識,除肝的分屬不統一外,其餘均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兩髒;中焦上腹部,從解剖部位來說,應包括脾、胃、肝、膽;下焦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

3.調理衝任,溫補下元

衝爲血海,任主胞胎,衝任督帶與生殖及婦人的經帶、胎、產息息相關,故藥物溫臍可以調理衝任,理氣養血,固經安胎。臨牀用於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崩漏、不孕及黃褐斑、面色萎暗等證。

4.通經活絡,行氣止痛

臍通百脈,溫熱藥貼臍後,能夠通經活絡,理氣和血,達到“通則不痛”。適用於腸麻痹、痹症,手足麻木及諸痠痛證。

5.斂汗固表,澀精補虛

臍灸能收斂人體的精、氣、神、津,調節臟腑陰陽平衡,調整體質,使氣血調暢,營衛通利,幫助入睡。臨牀常用於治療自汗、盜汗、帶下、久泄、夢遺、滑精、驚悸、失眠等。

6.防病駐顏,養生延年

肚臍爲先天之命蒂,後天之氣舍,是強壯保健的要穴。艾灸肚臍眼可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有活化細胞、潤膚駐顏、緊緻肌膚的作用,具有補脾腎,益精氣,抗老駐顏之功,可用於虛勞諸疾,神經衰弱和預防保健,回春延年。

艾炙肚臍後的排溼反應 溼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 第2張

艾灸肚臍眼的副作用

1.艾灸肚臍眼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錯誤的判斷了身體的體質,從而造成的身體的不適,比如說臍部有損傷或發炎者,是要禁止艾灸肚臍眼的,以免引起炎症加重。

2.但由於體質和症狀不同,艾灸肚臍眼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一般不需顧忌,繼續施灸即能消失。

艾炙肚臍後的排溼反應 溼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 第3張

溼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

1.曲池穴

曲池穴爲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爲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爲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溼,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

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鐘。

2.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釐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爲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鐘,每天一次。

3.解溪穴

本穴爲胃經地部經水的外散之處,爲胃經經水的輸配樞紐,由本穴迴流胃經的經水多少能最快地改變胃經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

取穴: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溼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

手法: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溼。

4.足三裏

足三裏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溼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取穴:足三裏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

手法:艾灸10-15分鐘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溼的效果。

5.曲池穴

曲池穴爲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爲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爲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溼,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

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鐘。

6.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釐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爲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鐘,每天一次。

7.解溪穴

本穴爲胃經地部經水的外散之處,爲胃經經水的輸配樞紐,由本穴迴流胃經的經水多少能最快地改變胃經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

取穴: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溼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

手法: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溼。

艾炙肚臍後的排溼反應 溼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 第4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