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中國養老現狀調查:老人7年才排進養老院

中國養老現狀調查:老人7年才排進養老院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3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養老現狀調查:老人7年才排進養老院

福州老人護理院,一名老人抱着心愛的玩具坐在走廊裏

“中國老年人生存現狀”系列調查之一

住不進去的養老院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人有1.78億。但截止到2010年,我國養老機構僅4萬多個,牀位300萬餘張,不足全國老年人口的2%。這造成了很多老人想住養老院安享晚年,卻住不進去的困境。爲什麼住進養老院這麼難?又該如何讓每個人“老有所養”?《生命時報》記者深入調查分析,與專家共同探討。

7年我才排進養老院

經過7年苦苦等待,張奶奶和老伴兒終於住進了北京最“火”的一家公立養老院。“爲住進養老院,我們託了不少關係,住進來就徹底踏實了。”

張奶奶一直沒要孩子,所以養老問題考慮得比較早,老兩口商量好一起在養老院頤養天年。退休後,他們在家裏互相照顧,直到70多歲纔開始聯繫養老院。“誰想到這麼難進,早知道這樣,一退休就應該登記排號。”7年前,當養老院的接待人員告訴他們,前面已經排了近千人時,老兩口心裏頓時涼了半截。但是,他們還是很堅定地選擇公立養老院,“就是圖個放心、踏實。以前聽說過不少民辦養老院的負面新聞,所以不會考慮。”

同時登記了幾家大型公立養老院後,老兩口便開始了漫長等待。起初,還滿心期待,有一些盼頭。但是,一年、兩年、三年過去了,每次電話諮詢時都是“沒牀位,接着等”的答覆,這讓歲數一年老過一年的他們漸漸有了恐懼感,“真擔心排上時,已經沒那口氣了。”於是,他們開始想法找關係,層層託、層層找,“拉下老臉也得把自己最後一程安排好”,張奶奶對這個想法十分堅定。今年年初,張奶奶和老伴兒終於如願以償,住進了這家配套設施以及護理服務均處於領先地位的公立養老院。雖然住進去以後,老兩口不是很習慣,但他們還是十分慶幸能“擠”進來。

7月13日上午10點多,家住北京市房山區的張先生再次撥通了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電話。“您好,請問我家老人排到多少位了?”電話那頭的回答跟3個月前所差無幾,“前面還有幾千人,着急的話就去其他家看看吧。”這是張先生給母親登記了3年後,又一個“無功而返”的電話。無奈之下,張先生又先後去了多家養老院“考察”。他發現,多數公立養老院設施完善、服務齊全,地址多在市區,價格相對便宜,但是“一牀難求”;有些遠郊的小型公立養老院,雖然有空牀,但“那裏的設施條件很差,把老人送進去我不放心”;私立養老院的條件相對要差一些,收費又高,每月將近4000塊錢,“這個經濟壓力太大了”。去年,張先生的母親突發腦溢血,成了需要臥牀的半自理老人,但不少養老院都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這樣的窘境更讓張先生一籌莫展。

今年82歲高齡的王大爺,獨自一人生活在北京市西城區椿樹館街附近。每天,他自己打胰島素,自己做飯、吃飯、遛彎、看電視;每個週末,洗個澡,洗洗衣服;每月中旬,獨自坐公交車去醫院開藥。遲暮的生命,就這樣日復一日簡單地重複着。王大爺有一個獨子,但早就因爲鬧矛盾斷了聯繫。幾年前老伴兒去世後,生活就全靠他自己打理。但是歲數不饒人,王大爺越發感到力不從心,“尤其是生病了,真的沒法照顧自己。”鄰居紛紛勸他找個養老院。王大爺便通過社區,在幾家大型公立養老院登了記,卻一直杳無音信;私立養老院幾千元的費用,王大爺不足3000元的退休金又無力支付。他只能繼續這樣獨自生活着。

兩極化的公立養老院

“一牀難求”的故事,每天都在很多有老人的家庭中上演着。公立養老院究竟是什麼樣?爲什麼這麼難進?近日,《生命時報》記者展開了詳細調查,發現了公立養老院的“雙重面孔”。同爲公立養老院,有的牀位過千,有的卻僅有幾十張;有的場地開闊、風景優美、服務周到,有的卻空間狹小,缺乏基本護理人員;有的排隊人數近萬,有的卻牀位閒置……

7月10日,記者來到坐落於北京市朝陽區華嚴北里的第一社會福利院(以下簡稱一福)。身處鬧市區靜謐之處的它,交通十分便利,周邊環境宜人。“一牀難求”都不足以形容它搶手的程度,“排10年也住不進”似乎更爲恰當。

初進一福,記者看到,裏面的環境和條件不亞於星級酒店。這裏共有1100張牀位,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分別住在不同區域,院內還有一所老年病醫院,閱覽室、書畫室、棋牌室、檯球室、健身房、網吧和多功能廳等活動場所一應俱全。居住區分爲套房、單間和雙人間,平均每個房間二三十平方米,都配備了電視、空調等家用電器。此外,24小時生活熱水、供氧、呼叫、消防報警等生活輔助系統也十分完備。

檯球室內,85歲的李大爺正全神貫注地打着檯球。他告訴記者,一福的服務、設施都挺好,人員素質也都很高,但是,“在這裏生活得時間長了,感覺還是很壓抑,有點被關起來的感覺。身邊都是老人,時不時聽說誰走了,會有生命結束的恐懼感。”

隨後,記者以家屬身份諮詢一福接待處“大概幾年能排進來?”工作人員說,“這不好說,除了老人‘西’去,很少有人退房,每年能空二三十張牀,10年都不一定能排進來。”目前,所有牀位都是滿負荷,前面排了9000多人,其中自理區剛排到2007年登記的。

與一福一牆之隔的北京市第五社會福利院只接收能夠自理的老人。其生活服務設施同樣十分完備,但僅有230張牀位。記者諮詢瞭解到,這裏的入住時間也說不準,前面已經排了上千人。

跟“招牌”市屬公立養老院相比,北京市鄉鎮、街道辦的養老院卻是另一番景象。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附近的怡樂園敬老院,是一家由街道投資興辦的養老院,於1998年開業,一共有56張牀位。經過幾次詢問,記者才找到“隱蔽”於一所大型餐廳旁的這家養老院。推開大門,是個小小的露天院子,三五個老人坐在院中曬着太陽。正對大門的是廚房,“大廚”正在室外準備今天的食材。整棟大樓,只有一樓屬於養老院,樓上是居民住宅。一眼可以望到盡頭的樓道顯得有些陰暗,一名老人站在樓道中間,背影顯得格外孤獨和無助。房間分爲四人間和單間。在四人間,記者看到四張牀腳對腳頂在一起,僅留出一條狹窄的過道,老人的東西零散地碼放在牀邊。單人間也不大,擺了一張單人牀,就基本沒有活動空間了。

記者瞭解到,目前這家養老院還有兩張男牀,女牀已經住滿了,如果排號也不知要等多久。據民政局網站介紹,該養老院“能通過專業的技能、護理水準爲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養老、護理、康復、醫療等服務項目。”但實際上,由於缺少專業護理人員,這裏目前只接收全自理老人。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類似情況在多家街道養老院中有所體現。牀位少、空間小、位置偏、護理缺,幾乎成了共性。因爲入住老人少,所以收入少,資金不充裕,很難再有錢去改善環境。再加上宣傳力度不夠,街道養老院陷入了惡性循環。

鄉鎮政府設立的養老機構同樣面臨這個問題。雖然收費較低,但位置偏遠,主要分佈在遠郊區縣,周邊配套生活醫療服務設施缺乏,導致了養老品質大打折扣,讓很多人不願意選擇。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