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34歲男子受打擊後流浪10年 精神的逃避機制

34歲男子受打擊後流浪10年 精神的逃避機制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3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34歲男子受打擊後流浪10年 精神的逃避機制

兒啊,媽媽終於找到你了!”見到了失散近10年的兒子,58歲的張歡英用自己的雙手將蓬頭垢面的兒子緊緊地抱住,失聲痛哭。這是昨天上午10時許,在東莞市黃江鎮出現的感人一幕。其間,張歡英左手背上的傷疤喚起了流浪兒王榮的記憶。而流浪兒王榮一句“我記得你的那處傷疤在左手背上”,讓這位母親越發痛哭流涕。

來自湖南省漵浦縣的34歲王榮自2007年離家後,因種種原因,過上了流浪的生活。昨日,在致力於爲流浪者尋找家人的愛心人士張世偉的幫助下,王榮終於與母親、弟弟在東莞團聚,啓程回家。

據瞭解,今年截至昨日,張世偉及其團隊成員已幫助28名流浪者找到了家人。

媽媽手上傷疤徹底喚醒他

昨天凌晨5時許,已經乘車10多個小時的張歡英,顧不上長途奔波的辛苦,一下火車便立即趕往黃江鎮,只期盼可以早點見到兒子王榮。爲了這一刻,她足足等待了近10年。

來到黃江鎮,見到了蓬頭垢面的王榮時,她便哭喊了起來:“兒啊,媽媽終於找到你了!找到你了……”一邊說,一邊快步跑向王榮,用雙手緊緊將他抱住。

誰料蓬頭垢面的王榮並沒有多大反應,只是傻傻地看了看張歡英說:“我不認識你,不認識你!”一邊說,一邊欲將張歡英推開。

意識到兒子似乎“認不出”自己,張歡英立即從包裏取出一疊老照片,一張張給王榮看。“這張是我們全家的合影,這張是你的單人照,這張是你與弟弟的合影……記得不,記得不?”

當這一張張陳舊的照片呈現在王榮的眼前後,他開始有了反應。“照片裏的人是我!是我!”其間,王榮指着一張張照片裏的自己大聲說。

“對啊,兒子是你,就是你!”張歡英迴應道。

隨後,這對母子不停地交流,交流時兩人的手一直緊握在一起。

“兒子,你還記得媽媽手上的傷疤嗎?你看,就在這,就在這。”張歡英擡起自己左手給王榮看。

“記得,傷疤在媽媽的左手背上。那是我小時候,媽媽不小心被刀砍傷的。”王榮迴應道,一邊用他瘦弱的手在傷疤上摸了摸。

“這是弟弟,弟弟王鷹,你記得不?”見到王榮開始有了反應後,張歡英趕緊把一同前來的小兒子王鷹叫到面前。

看了看王鷹,王榮一開始沒敢認。王鷹抱住王榮肩膀喊“哥哥”。隨後,這兄弟倆便親近地聊了起來。

精神打擊讓他走上流浪路

“10年未見到兒子了,雖然他滿頭長髮,滿臉鬍鬚。但見到他的那一刻,我就認出他來了。”張歡英激動地說。

據張歡英介紹,王榮自2007下半年來到東莞務工後,僅在2008年12月與她通過一次電話,便杳無音信。

對於兒子下落不明,作爲母親的張歡英一度很自責,因爲,兒子小時候讀書成績不錯,但家裏經濟條件差,高中沒有讀完便讓他輟學外出打工。不僅如此,2006年,他在工廠裏談了一個女朋友,又因各種原因分手。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他精神上受到了一定的打擊,最後走上了流浪之路。

自從王榮失去音信之後,家人開始四處尋找。“我們拿着兒子的戶口簿前往多個派出所尋找,但都無法查到兒子的下落。”張歡英感嘆地說。

“兒子失去音信的8年裏,是我最痛苦的日子。”張歡英說,尤其是每年過年過節的日子,一想到兒子,自己就禁不住掉淚。經常睡到半夜,她就會因爲想念兒子而無法入睡,一直坐到天亮。

前日下午,當通過與好心人張世偉視頻聊天,在視頻中見到兒子時,她既高興又痛心。高興是因爲終於找到兒子了,痛心是因爲兒子竟然成爲一位流浪者。

有了王榮的消息,張歡英一天也等不下去了,她與小兒子王鷹當天立即從老家起程,搭乘火車往東莞趕。經過15個小時的車程,昨天上午10時許,終於在東莞市黃江鎮見到了兒子,終於可以帶着兒子回家,一家團聚。

公益組織:今年幫28人與家人團聚

愛心人士張世偉在深圳市民政部門成功註冊了“讓愛回家志願者服務隊”這個民間公益組織,吸引了近3000名志願者加入。今年至2月6日,該組織已成功幫助了28名流浪人員與家人團聚。

愛心人士張世偉介紹,2月5日是“讓愛回家志願者服務隊”日常幫助流浪人員的日子。他與隊友在黃江鎮天虹商場外的公園發現了流浪人員王榮。

“王榮根本記不清自己的家庭地址,也不記得家裏父母親人的聯繫方式。”張世偉說。他打開村村通軟件,讓王榮來嘗試,最後成功定位到了王榮所在的鄉村——湖南省漵浦縣雙井鎮燈塔村。隨後,他們與當地鄉鎮、村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繫。最終經過視頻聊天,聯繫上了王榮的弟弟王鷹。經王鷹確認,王榮就是他找了多年的哥哥。

逃避性防禦機制:

包括

(1)壓抑(壓制Suppression/潛抑Repression)

(2)否定/否認/拒絕(承認或接受)(Denial)

(3)退行/退回/倒退/退化情感(Regression/RegressiveEmotionality)

這是一種消極性的防衛,以逃避性和消極性的方法去減輕自己在挫折或衝突時感受的痛苦。這就像鴕鳥把頭埋在沙堆裏,當作看不見一樣。

(1)壓抑(壓制Suppression/潛抑Repression)

若要細分,壓抑又分爲壓制和潛抑。suppression在心理學上翻譯爲“抑制”或“障礙”,即有意識地將不可接受的慾望、思想或記憶從腦中驅除出去;repression的意思是“壓抑的行爲或被壓抑的狀態”,在心理學上翻譯爲“壓抑作用”,即從有意識的頭腦中無意識地排斥痛苦的衝動、慾望或恐懼。關鍵區別在於suppression是“有意識”而repression是“無意識”,但根據防禦機制的特徵,防禦機制是無意識的或至少是部分無意識的,而真正意義上的防禦機制是無意識進行的,所以在這裏我們合併來講。

壓抑是各種防禦機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我的慾望衝動常常與超我的道德原則相對立併發生衝突,又常常不被現實情境所接受,於是個體(自我)把意識中對立的或不被接受的衝動、慾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經歷,不知不覺地壓制、潛抑到潛意識中去,以至於個體對壓抑的內容不能察覺或回憶,以避免痛苦、焦慮,這是一種不自覺的選擇性遺忘和主動抑制。與因時間久而自然忘卻(naturalforgetting)的情形不同,它是一種“動機性的遺忘”(motivatedforgetting)和有目的地遺忘(purposefulforgetting);這與否認事實也不同,壓制機制並非有意識地否認事實,而是無意識地“忘卻”事實。

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這些內容並未消失,而仍然存在,會無意識地影響人類的行爲,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

“俄狄浦斯情結”、“偷窺衝動”是比較原始的壓抑,在潛意識層很活躍;

中國文化中的“忍”、“隱忍”是一種壓制,形成忍的習慣可能會成爲無意識的自動機制,忍無可忍時,就超出了自我的控制,不能忍而強忍,對心身有害;

中國成語中“觸景生情”有時是因爲壓抑物被喚醒;

“口誤、筆誤”也是壓制內容不小心衝破了自我的控制;

“生命無常”、“每個人都會死”這樣顯見的事實也常常被人遺忘或抑制起來,這樣可以避免焦慮;

夢是很重要的釋放壓抑的方式,以減少自我的壓力,所以,如果做了很荒誕、很不道德的夢,不必自責,不必焦慮,應該是一件很值得慶幸的事,因爲你的壓抑在夢中得到了釋放。

選擇性或目的性遺忘常表現在失去記憶,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極度悲傷或目賭驚恐事件的人,會把那次經歷忘得一乾二淨,無法再回想起來。比如戰場上的士兵、從火裏逃生的人、失戀的人……在事件過後,以失去記憶來免去面對的痛苦與悲傷。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