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吃板栗竟有這些養生效果

吃板栗竟有這些養生效果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1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板栗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食物,板栗可以生着吃,也可以熟着吃。它的味道深受人們的喜歡,很多人都會經常吃板栗。那麼,板栗糖尿病人可以吃嗎?吃板栗有什麼好處?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板栗糖尿病人可以吃嗎

糖炒栗子經炒制,比燒煮的栗子水分揮發多,甜味增加。所以吃進同等量的糖炒栗子和燒煮栗子相比較,糖炒栗子澱粉的含量更多,能量的攝入也更高。對於糖尿病、肥胖人羣來說,吃糖炒栗子就不易做到能量攝入的有效控制,建議這類人可選擇適量吃些燒煮栗子。

糖尿病人是可以吃栗子的,每次不宜多吃,10顆左右就可以了。

吃板栗竟有這些養生效果

板栗的營養價值

鮮板栗所含的維生素C比公認含維生素C豐富的西紅柿還要多,更是蘋果的十多倍!板栗所含的礦物質也很全面,有鉀、鎂、鐵、鋅、錳等,雖然達不到榛子、瓜子那麼高的含量,但仍然比蘋果、梨等普通水果高得多,尤其是含鉀突出,比號稱富含鉀的蘋果還高4倍。

每100克板栗含蛋白質5.7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40~45克,澱粉25克。生板栗維生素的含量可高達40~60毫克,熟板栗維生素的含量約25毫克。板栗另合有鈣、磷、鐵、鉀等無機鹽及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等多種成分。

日常多服用一些板栗,能夠起到很好的治療疾病的作用,對於一些冠心病、高血壓都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對於便血、流鼻血等血證也有很好的療效。

吃板栗有什麼好處

1、益氣補脾

《本草綱目》:“慄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慄治腎虛,腰腿無力,能通腎益氣,厚腸胃也。“專家指出,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乾果品種,能供給人體較多的熱能,並能幫助脂肪代謝。保證機體基本營養物質供應,有”鐵桿莊稼“、”木本糧食“之稱。因而,栗子具有益氣健脾,厚補胃腸的作用。

2、消腫止痛

生慄搗爛如泥,敷於患處,可治跌打損傷,筋骨腫痛,而且有止痛止血,吸收膿毒的作用。

3、強筋健骨

栗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夠維持牙齒、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能,可以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腰腿痠軟、筋骨疼痛、乏力等,延緩人體衰老,是老年人理想的保健果品。經常生食栗子還有治療腰腿痠疼、舒筋活絡的功效。

吃板栗竟有這些養生效果 第2張

4、消除水腫

板栗中含有豐富的鉀元素,鉀可以幫助平衡身體內的鈉,如果身體內的鉀元素太少,會造成身體內的鈉鉀平衡失調,多餘的鈉會把水分留住,造成細胞水腫。但是如果身體攝取鉀離子量足夠多,鈉離子就不會把多餘的水分留住。所以鉀離子可幫助身體多餘水分的代謝,消除水腫。

5、防治心血管疾病

栗子中含有大量澱粉、蛋白質、脂肪、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素,素有”乾果之王“的美稱,可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益於人體健康。

板栗的食用方法

1、板栗粥

材料:板栗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板栗和粳米煮熟後加適量白糖調味。每日1次。功效補腎虛、壯筋骨,適用於腰膝痠軟無力等證。

2、板栗糊

材料:板栗10枚、紅棗10枚、瘦豬肉100克(洗淨、切成小塊)、生薑3片。

做法:將板栗、紅棗、瘦豬肉、生薑,共煮,熟後加適量精鹽、味精調味即成。每日1次。功效益氣補腎,適用於氣虛、咳喘。

3、紅糖板栗

材料:板栗8枚、紅糖15克。

做法:將板栗去殼、皮,加水煮沸後,放入紅糖15克,煮熟後吃板栗喝湯,每晚睡前服食,連食2~4周。功效健脾補腎,適用於病後體虛、四肢痠軟無力者。

4、板栗雞

材料:板栗400克、童子雞肉500克、薑片、糖、鮮湯、蔥段、花椒、醬油、味精、胡椒粉。

做法:板栗去殼、皮後,用豬油炸至金黃色時撈起瀝油;童子雞肉去皮,切成2立方厘米的塊。鍋內留油80克左右,放入雞塊、薑片糖炒,再下鮮湯、蔥段、花椒、醬油。煮沸後改小火燜燒30分鐘,這時再放入板栗,燒至雞肉熟透、板栗酥香,再加入味精、胡椒粉即成。功效滋補肝腎、健脾養胃,適用於中老年人的養顏保健。

吃板栗竟有這些養生效果 第3張

吃板栗還應該注意什麼

1、板栗它的營養價值非常的豐富,但是並不是所以的人都能吃的,脾胃虛寒者,不宜生吃板栗,應該煨食、炒食,也可用板栗、大棗、茯苓、大米煮粥喝。

2、患血癥者,如吐血、便血等,宜生吃板栗。

3、因其含碳水化合物較多,糖尿病人吃板栗應適可而止。

4、無論是生吃還是炒食、煨食,均須細細咀嚼,連津液吞嚥,可以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

5、產婦、小兒便祕者不宜多吃板栗。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了,由於板栗富含柔軟的膳食纖維,糖尿病患者也可適量品嚐。但板栗生吃難消化,熟食又易滯氣,所以,一次不宜多食。好在兩餐之間把板栗當成零食,或做在飯菜裏吃,而不是飯後大量吃,以免攝入過多的熱量,不利於保持體重。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