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感應水龍頭叫好不叫座是爲什麼?

感應水龍頭叫好不叫座是爲什麼?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6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研究員凌波

北京公衆健康飲水研究所所長李復興


把手伸到水龍頭前,水流出來;手移開,水就停了。感應水龍頭的出現能讓人感到現代生活的舒適和美好。和傳統手擰水龍頭相比,感應水龍頭不僅方便,還有節水功能。

感應水龍頭叫好不叫座是爲什麼?

既節水又衛生

“以前,我們大廈每個月的用水量就達到1500噸。”北京市廣渠門內大街一棟高檔寫字樓的物業經理告訴記者,更換了感應水龍頭以後,每個月用水量降到了1250噸。“效果確實顯著。”深圳市益田中學安裝了感應水龍頭以後,每個月的水費節省了一大半。益田中學後勤部的老師表示,照這樣,不用一年就可以省出購買水龍頭的錢了。

無論是寫字樓還是學校、公廁等公共場所,公共水龍頭的用水量都不可小覷。嘩嘩的水流積少成多,如果能節省下來就很可觀。目前手龍頭主要有三類:傳統手擰式、按壓式和感應式。“手擰或者按壓水龍頭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研究員凌波介紹說:“有時候按壓水龍頭出水量無法控制,想要長時間沖洗時,水一會兒就停了;想簡單衝一下,水卻嘩嘩嘩地流,關都沒辦法關。”北京公衆健康飲水研究所所長李復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感應水龍頭節水不僅在於伸手出水,縮手斷水,很多還具有30秒自動關水功能,避免因異物長時間在感應範圍內造成水流不止,最大限度地杜絕浪費。

數據顯示,感應水龍頭能有效節約用水30%以上,一些感應水龍頭節水率甚至可達60%以上,特別適合我國嚴重缺水的地區。與傳統水龍頭相比,感應水龍頭更衛生。因爲開關水完全由感應器控制,人手無需接觸,避免了洗手後再次觸摸水龍頭造成的細菌污染。尤其在醫院、火車站、學校等人流較密集的公共場所,能夠有效避免交叉感染。適合公共場合,不適用家庭儘管感應水龍頭能節水,但不太適合家用。李復興介紹,家庭衛生間只是單純滿足家庭成員需要,在空間佈局上不適合裝感應潔具。如果安裝感應水龍頭,必須預留電源插頭或者電池盒空間,會使原本就有限的衛生間空間更緊張。公共衛生間則沒有太多空間佈局方面的顧慮。家居用水龍頭要兼備洗手用水和盆浴洗滌功能。洗手是短時用水,用水量少;但盆浴洗滌用水量大,放水需時較長,短時出水的感應水龍頭很難滿足這樣的需求。

感應水龍頭叫好不叫座是爲什麼? 第2張

目前,公共場合感應水龍頭並未普及,主要有兩大原因:

1.技術不成熟。目前國內90%以上的感應水龍頭都是外包加工,總體質量上很難有保障。各類廠家魚目混珠,其質量也參差不齊。其中,感應器質量是一大門檻。感應水龍頭需要物體在一定距離內才能出水,有些感應器敏感度低,需要靠很近或是反覆晃動手纔出水。

2.購買、維護成本高。國內感應潔具行業的整體售後服務能力,包括安裝、調試、維修等都不盡如人意。相較幾十塊錢的傳統水龍頭,感應水龍頭每套售價一般在400~1000元,有些高質量的感應水龍頭甚至高達數千元,讓不少單位望而卻步。除了購買成本,安裝後的維護成本也很高。由於工藝複雜,不僅要定期對感應水龍頭內部的各個系統進行維護和檢修,還需依靠商家的元配件和技術支持。國內部分感應潔具品牌生存週期短,配件供應難以保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戶的購買慾望。廣泛普及需要科技創新李復興建議,推廣感應水龍頭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要利用科技創新來彌補短板,擴展市場。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具備延長出水時間功能的感應水龍頭。啓動該功能後,出水時間可以延長10秒。出水期間若想中途停水,用手靠感應窗後離手即可。其次要提高感應水龍頭的質量。主要提高防潮安全性、感應速度、節水省電、材料安全及美觀度等方面。防潮性能好的產品使用壽命可達8~10年,而性能差的產品可能2~3年就會出現各種問題。電池盒是否耐用對感應水龍頭防潮性能影響很大。市面上的電池盒通常有側密封和壓密封兩種不同方式,側密封的密封性更好。感應速度主要依靠紅外線處理技術,品質好的產品可能使用幾年也不出問題。但由於技術水平限制,感應龍頭的靈敏度不可避免地會隨着時間下降。目前很多感應水龍頭使用的是四節5號鹼性電池,每天可啓動1000次,一般兩年內無需更換電池,一定程度上節約了不少電。

感應水龍頭叫好不叫座是爲什麼? 第3張

當前,感應水龍頭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但行業發展也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頸。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感應潔具的生產企業有幾百家,其中“游擊隊式”的廠家也大量存在,家喻戶曉的大品牌還沒形成,缺少行業領導者。很多游擊隊式廠家的產品使用不到一年就會出現故障,然後,這些廠家改頭換面做另一個牌子,直接影響了感應潔具在市場上的口碑。行業專家呼籲,行業本身要提高自律,提高企業高質量生產意識,保證原材料質量;此外也需要倡導消費者提高品牌意識和安全意識。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