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紙杯“新國標”遭商家迴避 國家標準再遇尷尬

紙杯“新國標”遭商家迴避 國家標準再遇尷尬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1.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從今年6月1號起,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員會發布的紙杯國家標準正式實施。這一標準的實施,無疑對廣大消費者的飲用安全又增加了一份保障。然而,記者調查後發現,紙杯新標準並沒有引起社會公衆的廣泛關注。

紙杯“新國標”遭商家迴避 國家標準再遇尷尬

回顧近年來多項環保標準,從“一次性筷子的國家強制標準”出臺,再到“限塑令”的實施,幾年過去了,當初備受關注的國家標準,如今的執行力卻在逐年漸弱,那麼,國家標準爲何總是遇到尷尬呢?

今年6月1號開始,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員會發布的紙杯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新發布的紙杯國家標準首次提出“杯口距杯身15毫米內、杯底距杯身10毫米內”不應有印刷圖案,不得使用回收原材料製作紙杯、不得人爲添加熒光增白劑。

在雙井家樂福記者看到,在售的四個紙杯品牌中,有三家知名品牌的紙杯,通體印有顏色鮮豔的圖案。記者隨機採訪了6位消費者,其中有5位消費者更偏愛舊標準的紙杯。

六月一號,記者走訪了麥當勞、肯德基和吉野家等多家快餐店。無一例外,他們都沒有使用新國標的紙杯。麥當勞公關部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麥當勞公關部工作人員:麥當勞使用的紙杯完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標準。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祕書長董金獅表示,麥當勞的回答沒有任何爭議。因爲新國標不具有強制性,只是推薦性標準。而且,之前大多數企業執行的行業標準並沒有廢除。所以生產企業可以按照行業標準繼續生產或銷售產品。那麼,爲什麼不統一標準,並上升爲強制執行的標準呢。

董金獅:過去是質檢部門爲主。後來國務院重新行政劃分,把食品安全問題劃歸給衛生部主管了。在沒有發佈之前由於行政管理的變更,所以導致了這個標準還沒有出臺就胎死腹中了。所以紙杯的標準按道理應該是強制性,涉及到食品安全,但是質監局不弄成強制性就意味着他還需要執法,而且執不好他就有責任。所以弄個推薦性。

同時,董金獅表示,有標不依,多標共存,這給今後的產品質量和市場監管留下了隱患。

董金獅:如果行業標準不廢除,又很混亂了,企業的生產,會避重就輕,明顯行業標準要鬆於國家的推薦性標準。對監管部門到底是按哪個標準來管理企業,如果不符合國家新的推薦性標準但他符合原來的行業標準,你怎麼處罰他。最後消費者就比較茫然,真正有一頭霧水的消費者。

像這樣遭遇尷尬的國家標準並非個例,四年前的6月1號,塑料購物袋國家強制性標準實行。在實施初期,全國農貿批發市場的超薄塑料袋使用量曾經一度減少了50%,然而民間調查小組的研究卻發現,“限塑令”的執行力逐年削弱,大量超薄塑料袋重返市場。

爲推動“限塑令”的實施,幾位來自民間組織和高校的青年人於2008年3月成立了“民間限塑政策研究小組”開始對“限塑令”進行研究。而2011年的第四次調研發現,農貿市場商戶的不執行比例爲86%,較2008年又有明顯下降,且大部分是不達標的超薄塑料袋。

一組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使用的塑料袋過1萬億個,僅北京,每年廢棄的塑料袋約23億個。這組龐大的數據意味着,大部分塑料袋在使用12分鐘後就被丟棄,但這個塑料袋在環境中的自然分解,卻需要20年到200年的時間。治理白色垃圾任務如此艱鉅,那爲什麼有限塑令,卻難執行呢,限塑小組負責人之一、著名環保人士毛達認爲。

毛達:首先法律層級不夠高,力度不夠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限塑令”只是國務院辦公廳的規範性文件,但真要涉及到違法現象,有爭議的時候,唯有促請工商部門去做,但是他們不做,還是沒有辦法。

按照國際通則,食品包裝安全等同於食品安全,從一次性筷子到塑料袋再到紙杯,這些與環保和食品安全息息相關的國家標準如何才能落到實處。食品安全專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祕書長董金獅建議。

董金獅:對於標準的制定是一個技術文件,技術文件的制定首先是要公開徵求意見。不能讓企業綁架了標準。第二,標準一旦制定就要加大宣傳,讓執行這個標準的單位知道這個標準內容是什麼。讓違法者知道這是違法的。第三,標準一旦有了,對監管部門的責任要劃分。我們更希望我們的監管部門能夠自己發現問題,處理問題,而且把處理結果向社會公開。要建立健全舉報制度。

雖然國家標準落實的並不理想,但是在我們身邊也不難發現,很多人購物時拿着自帶的購物袋。很多商家提供着可重複使用的消毒筷,當我們每個人都樹立起不以善小而不爲的節約環保觀時,綠色的環境、健康的生活離我們將不再遙遠。

市民:都隨身帶着自己買的在包裏,到哪兒去吃飯就掏出來自己用。

市民:我們這兒不都拿着包兒呢麼?

市民:專門帶着環保袋兒來的。

市民:免得污染,環保,綠色麼。(霍鑰)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