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揭祕催眠師:可快進倒退記憶

揭祕催眠師:可快進倒退記憶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2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年來心理書籍的普及和催眠電影的熱播,使“催眠術”逐漸進入大衆視野,儘管目前接受催眠術進行減壓和舒緩心理壓力的人數在日漸增加,然而其特殊的治療方式和效果,使得催眠仍舊披着神祕的外衣。近日記者走訪重慶知名催眠治療師心海,探尋催眠師這一“神祕”職業,呈現催眠術的真實世界。

揭祕催眠師:可快進倒退記憶

催眠是“喚醒”和潛意識對話

心海拾貝心理諮詢中心位於楊家坪繁華的步行街上,佈置得小巧而溫馨,木質傢俱和棉麻飾品透露着自然氣息。心海穿着玄色麻質上衣依靠在窗臺上,目光矍鑠,他剛剛接待完一位客人的諮詢,正在閒適的玩手機,“給人做心理治療是一件很消耗精力的事情,閒下來的時候,放空就是我休息的常態。”爲了保障心理諮詢的質量,心海一天最多隻接待3位客人。

“催眠其實是一項心理治療的技術,一種治療的手段。”19世紀弗洛伊德提出了“潛意識”這個概念,其是潛藏在人類一般意識底下存在的但卻未被開發與利用的能力,是相對於“意識”的一種思想,心海強調催眠就是利用科學喚醒人潛意識的方法。

“心理治療中喚醒潛意識的方式很多,催眠是比較直接的方式之一。催眠師與其說是魔法師,不如說是患者和其潛意識之間的引導者,起到連接的作用。”心海強調催眠和睡眠是有本質的差別,“催眠是患者自身體驗的過程。”人被催眠之後,自身有體驗有情緒有喜怒哀樂,是一種內在的變動。催眠師要做的,便是將患者引導進入特定的畫面當中,再根據患者的描述,設計具體的問題來引導患者進入更深層次的意識當中,重新體驗。

到心海工作室做心理諮詢的患者多爲企業白領或企業高層管理者,主要諮詢的是人際關係、情感、家庭、對現狀不滿以及身心成長等方面的問題,有多數經過催眠之後發現其隱藏的情緒大多來自於童年。心海介紹,“人天生具有自我保護意識,會選擇性忘記不願意記住的事情。”然而細胞是有記憶的,在體驗到相同情感的時候,便會喚醒隱藏的情緒。“潛意識會將人所經歷過和看過的一切事情存檔在腦海中,所以當行爲發生一致的時候,人便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潛意識的浮現,也是爲什麼童年的際遇往往會影響人一生的原因”。

“催眠其實是喚醒,也是痛苦的體驗!”心海介紹催眠師只能引導患者體驗到隱藏的情緒,感受到真正的潛意識,然而最後做出何種選擇,還是靠患者自己來決定。

催眠師也需定期療愈自身

“催眠師首先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心海介紹催眠師容易被來訪者的情緒所影響,所以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分清自身和來訪者的情緒。“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是面對,人生所謂的大事無非是沒有及時解決而累積起來的。”重慶的催眠師大多會相互監督,定期聚會或進行自我催眠,或通過書籍來治療自身的問題。“讓自己也在潛意識層中得到某種休整,比替別人催眠還要辛苦。”

中國如今並沒有專業的催眠師認證,催眠治療發展較快的歐美國家也僅是民間的催眠協會提供認證,但標準各不相同。據介紹重慶目前有50-60家民間心理諮詢機構,諮詢師素質參差不齊,也有不少培訓機構僅僅是做“催眠秀”,選擇諮詢機構做催眠治療還需謹慎。

目前,重慶行業內的收費在200-300元/時,“催眠師的收入其實並不高。”心海介紹其絕大多數收入均用於自我提升,其主要的收入來源則是舉辦講座和教授課程。

提取記憶利用催眠尋找真實的自我

催眠的範圍很廣,廣義上的催眠無處不在,無人不會。心海介紹日常生活中的瑜伽冥想、廣告、學校教育、銷售甚至人際交往、商務活動、戀愛以及朋友相處均是催眠。“最典型的是做白日夢。”心海介紹,“我們可以利用催眠瞭解自己,尋找真實的自我,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用正確的信念引導自己通往成功。”

據資料顯示,目前催眠已廣泛適用於運動員激發潛力、美容行業、偵查破案、醫學方面(如無痛拔牙、無痛分娩)等。

心海介紹,人在催眠狀態中看似睡着,其實人是處於清醒狀態,催眠師可以讓人回到當時的情景,快進或者倒退記憶,對記憶進行提取,但催眠師不能隨便對患者消除回憶,這樣會讓人變得困惑。

心海爲我們現場做了催眠示範。在不到10平方的催眠室裏沒有玄妙的東西,只有一張舒適的躺椅和溫暖的燈光,“催眠師主要靠語言引導而不是道具。”心海介紹只要房間能給來訪者提供安全感即可,其他的裝飾都是爲了達到溫暖的目的。心海介紹催眠首先要和被催眠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其次,被催眠者進行催眠測試,對於自我意識特別強的人要採取特殊的催眠方式。再次,催眠師要讓催眠者保持穩定的狀態,不斷深入推進進入催眠狀態,並根據被催眠者的描述進行引導。讓被催眠者穿過理性記憶層面,最終達到潛意識層進行體驗。最後,讓被催眠者甦醒後恢復到現實狀態十分關鍵,催眠師要根據被催眠者的感受結合心理諮詢的方法進行分析,從而讓被催眠者在重塑過程中獲得釋放。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