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醫養結合”缺護理員 養老需求仍待細分

“醫養結合”缺護理員 養老需求仍待細分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87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目前,“醫養結合”已上升爲國家戰略,不管是政府還是熱心於養老事業的企業、機構,都在探索“醫”與“養”最合適的結合方式,而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也成了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和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

“醫養結合”缺護理員 養老需求仍待細分

3月6日,新京報健康週刊在北京衛生計生委舉辦“醫養結合”圓桌訪談,邀請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耿玉田、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李東久及協和醫院內科老年醫學組主治醫師康琳等,圍繞“醫養結合”的兩會熱點話題展開討論和觀點碰撞。

概念預防、治療、康復、護理四位一體

新京報:醫養結合的具體概念是什麼樣的,是理念還是具化爲某種實體?

李紅兵:不管它是實體還是什麼,“醫”與“養”的結合是兩種資源不斷相向而進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一開始可能相互摻和,在養老機構中放進醫療機構。但簡單的醫療科室的設置可能不適合,因爲治療之後還有康復的過程,有些社區醫院開始把一些閒置病牀做養老。

所以,跟“養”結合的“醫”,一定是一種新型的醫療內容、方式和組織形態,它確定的對象是長期的,這些對象的要求,實際上是一種對老年綜合徵對症的綜合過程。

耿玉田:醫養結合發展到現在是一個具象的組織形態了,現在的養老方式有三種: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雖然機構養老比重並不大,但在醫養結合上探索比較深入的還是機構養老。醫養結合需要依靠養老服務的資源,搭建醫療、康復和護理的組織形態,以醫養服務機構爲載體,爲老年人提供多種形式的醫療服務,包括預防、治療、康復、護理四位一體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

現狀護理人才匱乏

新京報:這次兩會中,一些代表和委員提到了“醫養結合”過程中的人才瓶頸問題,你們怎麼看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李紅兵:我們明確感覺到人才的匱乏。護理人員流失,做家政去了,因爲護理收入低,也辛苦。而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在面臨醫養結合時也出現了不適應,要轉向康復和長期護理,涉及健康管理層面的一系列內容,而這個領域恰巧是我們目前醫療的非主流領域。

其實,很多個性化需求是非基本公共服務,護理康復上門服務、包括今後在養老機構裏的服務等,服務內容也發生了漸變,我們面臨着包括執業地點、執業資格、醫療風險等一系列問題。比如上門拔尿管,這其實是很簡單的醫療行爲,但現在你不能做,因爲醫生有明確的執業地點。

康琳:養老護理人員需要規範化的培訓,老年護理需要特殊護理知識。我們協和醫院已經開始做培訓,1月剛做了第一期老年護理講師的培訓,他們再去培訓更多護理人員。將來政府部門是否可以考慮給他們頒發執照,讓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做這些事。

李東久:養老從業人員人才短缺,待遇相對偏低,層次也比較低。如果從業人員,尤其關鍵人才的福利和待遇能夠參照醫療單位的標準,就能調動養老從業人員的積極性,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層次,也願意留在這個行業。

新京報:目前舉起“醫養結合”大旗的,多是新進駐養老、健康產業的企業大鱷,這些社會資本在進入養老行業時,面臨着哪些優勢和困難?

李東久:復星涉及的行業除了養老,還包括保險、藥品、醫療、房地產等,我們在探索如何把綜合資源嫁接到養老上去。但做養老這幾年,如果算經濟賬的話,土地、房租、人工等成本確實高。而企業收入方面,如果按國家目前的標準,很難打平。需要綜合資源的協調和嫁接,並要規模化,同時是長線投資。

養老最根本的問題之一是支付問題,老人的收入偏低,希望政府提供一些政策,比如基本醫療保險能關注到養老需求,提高老人的支付能力,同時鼓勵商業養老保險。我們在商業保險工作上也在做一些探索,推動解決一些養老方面的支付問題。企業還在引進一些國際資本,希望政府能考慮如何對國際資本敞開大門,提供方便。

耿玉田:從企業角度來講,我們認爲,企業同時還做地產,我們就來研究怎麼統籌你的房屋資源,你那邊產生的收益用在這邊醫養結合新領域需要支付的地方,就是一個廣闊的產業問題。

李紅兵:企業介入養老的主要成本在土地上,我們在探討,以養老社區做切入的,可以切割房地產權,然後做成一個可以連續轉讓的模式,使企業儘快收回一部分流動資金,或者給予一些稅收減免等。如果企業資金比較雄厚,那可以稍微任性地做長線,要有30年收回投資的勇氣。按我們測算,這個長線做下來,未來這個綜合實體一定是天天賺錢的。

轉化

基本養老宜在社區需求待細分

新京報:目前社會資本做養老主要集中做中高端,如何吸引社會資本做到社區、家庭中?養老怎麼創新?

李紅兵:機構和居家養老是兩個不太一樣的模式。我認爲機構也可以不做中高端模式。社會資本要做短平快,就必須細分需求。但企業還在用相對粗放的方式做養老,沒有細分養老裏的剛性需求。

前些年,政府和企業都在摸索,政府捱了罵,企業丟了錢,主要是沒有掌握規律。這並不是個高大上的事情,而是對規律進一步深入探討和摸索的問題,核心是細分,是規模。你不一定要做一個10000平米的養老機構,但可以做連鎖,可能每個連鎖機構只有100平米,但分散在100個地方,這個事情可能就成功了。

耿玉田:我覺得基本社區養老、居家養老還應該在社區層面,發揮社區醫療資源,最起碼能解決防治康護。我同意李局長說的分專業康復、護理、健康管理,還是很有潛力的。但政府現階段可能還是保最基本的。我也同意李總說的引進社會力量、甚至國際投資資源重點投向這個領域,這是個綜合考慮的問題。

康琳:現在大家都不傻,知道住在醫院最便宜。因爲醫院牀位費很便宜,又能報銷,而請保姆很貴,我們這有住了10年的。如果讓這類人回到家裏也有保險解決成本問題,他自動就選擇回家了。

李東久:如果全走國外路子,難度很大,光走居家養老,但跟老百姓強勁的需求差距蠻大的。現在信息技術發展非常快,大健康大數據發展快,如果把養老變成健康管理,你作爲一個服務提供商來提供健康管理,同時通過這個健康數據的管理,健康數據還能盈利。我們的思考是,居家養老一定要和互聯網結合,互聯網最大特點是信息及時、大量的數據,中間環節的減少,成本很低,符合養老的一些特點,我們想做一些探索。

新京報:北京以後要在天津河北建立一批爲中高端老人提供康復護理服務,這個規劃是如何考慮的?

耿玉田:2015年北京要謀劃在天津河北共建一批高質量的護理醫院和康復醫院,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依靠北京優質醫療資源,帶動天津河北醫療護理,共建護理院、康復醫院,讓天津河北患者在急性期後需要專業康復護理時有一個轉診的渠道,也可以緩解北京牀位緊張的狀況。

李紅兵:目前在北京周邊有很多房地產商圈地行爲,我第一感受是,鋼筋水泥有了,缺的是白大褂。河北在北京周邊的養老機構成本很低,我們也正在探索讓北京一些社會福利人員,帶着北京給定的一個標準到河北這類相對空置的機構去。這也面臨着一些問題,比如醫保如何適用。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