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小兒腎病發病率逐年上升 孩子亂用藥當心“傷腎”

小兒腎病發病率逐年上升 孩子亂用藥當心“傷腎”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2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年來,小兒腎臟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年齡只有11歲、12歲的兒童尿毒症患者已不罕見。全國3.6億兒童中,目前腎臟病患兒約有300多萬,每年數千名兒童進展至慢性腎衰竭。

小兒腎病發病率逐年上升 孩子亂用藥當心“傷腎”

專家指出,急性腎炎和腎病綜合徵是兒童最常見的腎病,但只要早期診治,治療效果比成人好。“患兒一旦到了終末期,就需要進行替代治療,如透析治療、腎移植等,不但花費昂貴,且危及生命。

遺傳、感染等都可誘發兒童腎病,兒童腎病或影響至成年期

兒童急性腎損傷被低估。專家介紹,據報道兒童慢性腎臟病(CKD)的患病率非常低,約每百萬人15.0~74.7。兒童急性腎損傷(AKI)發病率的研究結果差異也非常大,從8%到89%。

“最近,我們牽頭組織完成了‘中國住院患者急性腎損傷流行病學調查’”,專家說,初步結果顯示住院患兒急性腎損傷的發病率約爲18%。由此看來,過去對我國兒童急性腎損傷的發病率和疾病負擔被嚴重低估了,而且存在對急性腎損傷的認識不足,在臨牀中的部分急性腎損傷被漏診。

兒童患腎臟病原因很多。不同於成人慢性腎臟病,兒童慢性腎臟病的主要病因是先天性及遺傳性異常。到目前爲止,已經發現了超過150個能調節腎臟發育或是特異性調節小球、小管功能的基因。

專家介紹,除了先天性的,還有一部分患兒是非腎臟病的併發症造成的繼發性腎損傷。一些傳染性疾病可能導致腎臟受累,並促使患兒死亡。各類原發、繼發性腎小球腎炎也是影響兒童腎臟健康的重要原因。我們通過對腎組織病理分析,發現兒童最常見的腎小球腎炎是微小病變性腎病,其次是過敏性紫癜性腎炎和IgA腎病。兒童急性腎損傷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小兒肺炎、先天性心臟病、心臟大手術、原發性腎小球腎炎、新生兒窒息及低出生體重等。

此外,兒童患腎臟病的原因很多,除了跟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感染等因素有關外,還與不良生活習慣和方式有關。如高蛋白、食鹽進食過多,保健品吃得過多,濫用藥物,過度肥胖,長期久坐、憋尿等。

有的成年腎病患者孩童期已埋下禍根。樑敏指出,兒童時期的腎臟病變可能導致成年後的慢性腎臟病,未能良好控制的腎臟病有逐漸進展至腎功能衰竭的風險。大量數據表明,成年人的高血壓、蛋白尿及慢性腎臟病在兒童時期就已經存在,有些甚至早在宮內及圍產期就已存在。

成人腎臟病跟孩童時期有密切關係,從一些成人腎病患者身上發現,很多人在孩童時期就已埋下病根。所以,兒童時期的腎臟病需要積極妥善的治療,並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密切觀察和隨訪。專家指出,“在小的時候發現腎病,及時治療,到成年時候病情就會輕很多。”因爲孩子的恢復能力比成年人強。

尿常規、彩超等檢查可識別兒童早期腎病,九成多腎病可通過尿常規發現

小兒腎病,不同於感冒、發燒在兒童中那麼常見,但確實是對孩子危害極大的疾病之一。部分小兒腎病的病情隱匿,不容易被發現,如果家長沒有足夠重視,孩子往往被檢查出來的時候可能已經到了慢性腎衰竭階段。慢性腎衰竭分爲五期,在前四期,患兒可以選擇藥物治療,一旦進入到第五期,也就是終末期,則必須選擇腎臟替代治療。

如何早期識別兒童腎臟病?家長們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應關注孩子的腎臟健康,從兒童時期就應該儘早篩查、診斷和治療,平時多注意尿形狀是否發生改變,眼皮浮腫、尿顏色異常、泡沫尿、不明原因的乏力、貧血等都可能是慢性腎臟病的表現。

抓那幾建議,家長只要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發現一些腎臟病的蛛絲馬跡。一是清晨有輕度眼瞼腫脹及組織鬆弛處(如會陰部)水腫,或久坐久立後足背水腫、手指發脹等;二是小便後便池中泡沫明顯增多,並且長時間後仍不能消退。三是眼睛可見的肉眼血尿及顯微鏡下才可發現的鏡下血尿,這些都是提示腎臟病的重要訊號。

尿常規檢查是腎臟病篩查的“金標準”。臨牀數據顯示,兒童的尿檢異常率爲1%。腎臟病早期可表現爲血尿、蛋白尿,臨牀上通常採用尿常規進行檢查,對血尿、蛋白尿的出現及量的多少,作爲評價患兒腎臟受累、判斷預後的指標之一。九成以上的腎臟病,通過普通的尿常規檢查即可發現疾病,常用於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遺傳性腎臟病等疾病的檢查。

此外,通過腎臟彩超檢查,可以顯示腎臟的位置、大小、形態、內部結構,還能觀察腎臟及其周圍的各種病變,無痛苦、無創傷,也是比較理想的檢查方法。自1951年首次應用經皮腎穿刺活體組織檢查方法以來,穿刺針的改進及影像定位的日益精確,已使腎活檢也成爲腎臟病的常規檢查。

專家還建議:

1.常規產前胎兒超聲檢查可以發現許多泌尿系統異常。

2.認真瞭解腎臟病家族史,一些腎臟病有明確的遺傳規律和家族史;必要時進行基因檢測確診。

3.開展蛋白尿、血尿及尿路感染普查,兒童體檢應增加尿檢驗項目。

4.一些特殊兒童,如低體重兒、早產兒是腎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高危人羣,需要對這些兒童進行長期的重點監控和腎臟病預防;應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

亂用解熱鎮痛類藥,當心引發兒童腎病

孩子感冒發燒很常見,許多家長會隨意給孩子吃一些感冒藥。但樑敏提醒,有的解熱鎮痛藥對兒童副作用很大,有的抗生素帶有較強腎毒性,還有的中草藥可引起肝腎損傷,一旦亂用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的腎臟疾病。

注意慶大黴素等腎毒性藥物。樑敏指出,臨牀可以見到各種用藥使用不當或用藥過量而“傷腎”的小病患。不少家長喜歡在小孩生病時自己用藥,比如抗生素自購自用也較普遍。殊不知小兒腎臟的發育還不健全,其功能與成人有異,一些腎毒性藥物如果用的時間稍長或量稍大,就有可能造成小兒急性腎功能損傷,在寶寶長大成人後,容易發展爲慢性腎臟病。

樑敏介紹,最常見的腎毒性藥物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黴素)、非甾體抗炎藥(解熱鎮痛藥)、抗腫瘤藥物、利尿劑等。一些中藥材也被證明有腎毒性,它們包括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例如關木通、天仙藤、廣防己、青木香,以及甘露消毒丸、龍膽瀉肝丸、排石沖劑等中成藥。雷公藤製劑可引起肝、腎、血液系統和生殖系統等損害,禁止給兒童使用。

不可迷信中藥偏方。餘自華也特別提醒,千萬不可迷信中藥偏方。所謂偏方,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前人積累的經驗傳下來的。有的偏方雖然也治好過一些病例,但它的治病機理還需用現代醫學知識和方法加以研究證實;二是有的是對症的,而不是治本的;三是有的甚至是假藥。腎病綜合徵病因不同、臨牀類型不同、病變性質及輕重不同,治療方法就不可能一樣,用一種偏方來治療所有腎病顯然是不正確的。

兒童腎病應選大醫院做規範治療,不可隨意自行停藥

對於腎病兒童,應該選擇正規大醫院接受正規診治,待病變性質及程度確診後再考慮治療方案。專家指出,大部分遷延到末期的病例,都是在患病初期沒有接受規範化治療所致。

目前,許多大醫院都欠缺兒童腎病診療經驗,因治療長期持續,且費用高昂,不少患兒家長只能放棄治療。餘自華建議,兒童腎臟病的診斷流程和規範化及個體化治療方法,應全力打造小兒腎活檢、腎臟病病理診斷、腎臟病基因診斷、小兒透析和小兒腎移植等5個技術平臺,開設小兒腎臟病專科門診,並建立小兒腎臟病登記和隨訪制度,提高小兒腎臟病的診療水平。特別是,應用分子遺傳學和人類基因組學技術,對先天性腎病綜合徵和激素耐藥型腎病綜合徵、溶血尿毒綜合徵進行基因突變分析基因診斷。

“目前全球治療腎病的主要藥物還是激素,激素雖然存在一定副作用,但往往會隨着疾病的緩解、激素的逐漸減量乃至減停而漸漸消失。”專家說,很多家長對激素治療認識不足,隨意停藥,也人爲造成了孩子病情的反覆。

對於已患腎臟病的兒童來說,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進行科學護理?專家強調“如何服藥、預防感染(包括手衛生)、測量體重、記錄出入量”四個方面。“比如給孩子服藥注意什麼?首先,不要平躺着吃藥;其次,劑量一定要準確(滴管、注射器、分割器);再次,孩子服藥不要說成喝糖水或吃糖豆。特殊藥物要遵守治療計劃,不能自行停藥。一旦忘記服藥,不要隨便補服,不能將兩次藥合在一起服用。”

專家建議,家長對腎病要有清醒的認知,檢查結果有一點異常,也不需要過度緊張和恐慌,保持樂觀心態去面對。還有,適當運動,加強孩子的抵抗力,腎病患兒很怕感冒,不要疑似腎病就不運動了,整天要孩子休息甚至要求臥牀,這樣抵抗力就更差了,對身體反而不利。

專家提醒,家長應儘量少讓病兒去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不與有感染的人接觸,出門時戴口罩,注意冷暖,暫停接種疫苗。其次,飲食上要區別對待。激素引起食慾亢進時,要適當限制飲食,保持優質低蛋白、低脂飲食,如魚類等;食慾欠佳時,要增強食慾;如果嚴重水腫未消退,又有高血壓時,應限制水和鹽的攝入,直至浮腫消退。(吳志曉想)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