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媒體評論:“空巢”恰恰是成長的正確打開方式

媒體評論:“空巢”恰恰是成長的正確打開方式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媒體評論:“空巢”恰恰是成長的正確打開方式

儘管這些獨居青年的生活中充滿着懶惰、迷茫等小問題,有時還有着抗拒長大的小怨念和小矯情,可正是這些自由生活的過程讓他們不斷“試錯”,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美劇《衰姐們》第一集就講述了一位美國“空巢青年”的窘迫故事:大學畢業兩年後,女主漢娜一直依賴父母的資助在紐約打拼。可是有一天,她的父母突然從密歇根的老家來訪,宣佈停止提供一切資助。聽到這一“噩耗”,漢娜立即陷入恐慌,她在朋友的鼓勵下拿着自己的作品去跟父母要求多幾個月的資助,未果;她鼓起勇氣申請提高實習工資,結果卻被炒了魷魚。

生活在大城市,獨居,缺乏情感寄託,放到中國,漢娜完全符合“空巢青年”的定義。隨着城市化進程,獨居青年的增多已成爲全球性趨勢,他們的生活狀態引發了不少人的憂慮。社交密度稀薄,孤獨地像條狗,“空巢青年”的生活好像並不幸福。

可是,我認爲“空巢”恰恰是成長的正確打開方式。它讓我們懂得如何發現真實的自我和感受,如何經營自己的生活,如何進行屬於自我的社交。

我在紐約和華盛頓等地實習時,接觸過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大多會感嘆孤獨給自己帶來的變化。孤獨,讓他們學會了如何與自我相處,發現自我真實的感受。一位攝影師朋友畢業於美國一所知名高校的工程類專業,可是他對於這個專業並不特別感興趣。在無聊的獨居生活時,他拾起相機到各地拍攝,甚至跑到非洲去拍獅子。他說,這段獨處經歷讓他開始學會與自己對話、思考真正的人生訴求。如果沒有這段經歷,也許他不會放棄工程師的工作,也不會像如今這麼快樂。

回家就刷劇、玩遊戲、點外賣,許多家長對“空巢青年”的生活方式表示憂慮。我認爲,儘管這些獨居青年的生活中充滿着懶惰、迷茫等小問題,有時還有着抗拒長大的小怨念和小矯情,可正是這些自由生活的過程讓他們不斷“試錯”,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相較在父母監督下把每分每秒都“利用好”,我反而更欣賞獨居青年在勤勞和懶惰、節儉和奢侈、死宅和社交達人之間略顯稚嫩和笨拙的平衡。因爲這意味着他們開始真正獨立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承擔起自由的重量,而不是遵循固有程序的機器。

獨居生活並不意味着自我封閉,相反,它提供了自主社交的契機。從小到大,大多數人交朋友都帶有被動性。在校園時代,朋友大多來源於同學,而你並不能主動選擇自己的同學。“空巢青年”必須跳出原來的舒適圈,學會主動地接觸他人,構建新的社交生活。我剛到華盛頓時,沒有多少朋友。後來,我通過參加智庫、青年聚會等活動,找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們不同的文化背景擴大了我的視野,打破了我交友圈過於同質化的傾向。這種生活讓我學會關心他人,學會與陌生人溝通。

針對中國“空巢青年”增多的現象,社會沒有必要過度恐慌,應該給予寬容和支持。當我跟美國的獨居朋友說到“空巢青年”時,他們大都覺得這個概念過於悲情。大多數剛大學畢業的美國青年也只能負擔得起一間房的租金,到了紐約更是隻能住在曼哈頓島上一個狹小的空間。不過,他們卻常常不覺得這是什麼束縛,照樣傻樂傻樂地經營着自己的生活。紐約等大城市對獨居青年的友好性是他們生活並不悲情的重要原因,年輕人會在社交網站上看到各種有趣的活動。比如最近在華盛頓,就有日本國寶級藝術家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展覽,傑弗遜湖畔賞櫻活動和日本文化節,還有hellokitty的移動咖啡車吸引無數青年排隊購買。

年輕人正是在獨處中認識自我,在調試中學會生活,在不確定中自主社交。也許在長輩看來,他們還像小孩子一樣,生活一團糟。但是請彆着急,總有一天,他們會在複雜生活中找到平衡。他們創造出新的生活方式,點綴這個世界,讓它更加色彩斑斕。(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