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這些食物是千萬不能吃的

這些食物是千萬不能吃的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88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過一個冬天的煎熬,我們終於等到了春天。這個時候萬物都煥發出勃勃生機,很多平時吃不到的野生食材,都在這個時候紛紛出現。我們也可以在這個時候,大飽口福,品嚐到難得的鮮美滋味。但是在這個時候,大家千萬不能忘記食品安全,避免因爲飲食而釀成悲劇。

春季不宜吃的食物

1、春季不宜吃紅心甘蔗

由於甘蔗糖分較高,在春季氣溫升高的情況下,如果儲存時間過長容易產生黴變,也就是常見的“紅心”甘蔗。

這種黴菌自身會產生一種叫“3-硝基丙酸”的嗜神經毒素,損害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如果不慎食用黴變的甘蔗會導致中毒,輕者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重者可能出現抽搐甚至昏迷,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會危及生命。如果發現黴變的甘蔗應立即丟棄,千萬不要心存僥倖。

這些食物是千萬不能吃的

2、春季不宜吃冷凍海產品

春季是海產品的淡季,如冷凍海產品存放時間過長(超過半年)或存放不當,就容易腐敗變質,產生有毒物質。而且這些有毒物質,加熱並不能徹底破壞其毒害性。

3、春季不宜吃不明野生蘑菇

每逢季節交替都是盛產蘑菇的季節。新聞報道中常有蘑菇中毒事件,採摘野生蘑菇回家煲湯致使集體中毒。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經過鑑定的無毒可食用的蘑菇約300種,有毒不可食用的約100種。由於蘑菇種類較多,外出郊遊時,如果在山中見到野生蘑菇,切莫隨意採摘,往往難以判斷蘑菇是否有毒,貿然食用十分危險。因此,最能避免蘑菇中毒事件的方法就是別吃野生蘑菇。

4、春季不宜吃發芽土豆

土豆並非春季的應季食物,大多數商家是通過囤積的方式保持市場上的供應需求。如果儲存的條件不夠理想,容易導致土豆變綠或者長芽。

發芽的土豆,芽的部位會含有大量的龍葵素,極有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有些不法商家會將發芽土豆的芽拔掉或者抹上土灰掩蓋變綠的表皮,因此購買時一定要提高警惕。買回家後清洗時也要特別留心,發現表皮變綠或有芽被拔掉的痕跡,宜立刻丟棄。

這些食物是千萬不能吃的 第2張

5、春季不宜吃未灼燙香椿

日常我們所吃的香椿其實是香椿芽,在春天時味道清香獨特,且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受到人們的青睞。

香椿在食用前宜用開水先燙一下,去除大部分香椿自身所含的亞硝酸鹽。他還提到,對於一些患過蕁麻疹、丹毒、溼疹、中風等疾病的人不宜食用香椿,否則易引起舊病復發。

6、春季不宜吃狗肉

狗肉是人們常用來食補的食物之一,有滋補腎陽的功效。狗肉過於燥熱,並不適合春季食用。如果吃了狗肉這類大補的食物,很可能會放大人體內的病邪,引發疾病。

春季適宜吃的食物

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具有健脾補胃,補虛弱的作用。

春筍:除了富含蛋白質外,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鮮食尤佳。

豌豆苗:時令性蔬菜,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來說,榨取鮮汁飲用,最爲適宜。

韭菜:溫中行氣,溫腎暖陽。對腰膝痠軟、陽痿、遺精有較好的功效。韭菜溫而益人,以初春早韭和即將下市的韭菜最好。

香椿葉:具有消風、解毒、健胃理氣之功。春令時菜,食其嫩葉,入饌甚香,常作涼拌豆腐、炒雞蛋食用。然而香椿葉又是“發物”,有宿疾者勿食。

其他如扁豆、菠菜、菜花、芫荽、大棗、蜂蜜、豆、奶製品,禽蛋、瘦肉及水果均適宜春季食用。

這些食物是千萬不能吃的 第3張

春季飲食安全

多吃主食:在春天的時候,風多與少,氣候會變得十分乾燥,氣溫變化十分反覆無常,人體的防禦功能和免疫能力都會下降,從而引起一些春季的疾病。所以,多吃一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可以直接轉化成熱量,給身體提供基本的需要。所以,在春季的時候,必須要多注意調養自身的脾胃。

多吃蔬菜:在春季,往往是養肝爲主。在蔬菜裏面,有很多的維生素和纖維素以及礦物質,能夠起到疏通腸道和血管的作用。蔬菜能夠幫助人體的肝臟儘快實現蛋白質和脂肪代謝,一旦缺少它這些蔬菜,人體的肝臟代謝便會變差。所以,一定要多吃一些蔬菜。

多喝牛奶:在春天的時候,一定要多喝牛奶,儘量少吃一些肉類食物。牛奶是一種全營養的食物,若是在春天的時候多喝奶可以滿足人體對身體的需要,滿足人體的健康需求,特別適合人們在春季進行養生。而在肉類裏面的膽固醇十分高,一旦吃得太多,很容易就會發胖,引起三高等疾病。

在春季的時候,天氣十分乾燥,身體水分的流失就會加快,從而令人們出現頭痛和便祕以及體重增加等症狀,這都是因爲春燥上火而引起的。要想對身體排毒,就必須要多喝水,最好多喝些蜂蜜水。

春天很多人喜歡到郊外去挖野菜,但是,挖野菜一定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纔可以。千萬不要自己看過一些圖片,就興沖沖得跑去挖了。這樣很容易把有毒的野菜挖回來的。另外,野菜挖回來,不是可以直接烹飪的,大多都要用水焯一下,祛除苦味和毒性。然後纔可以放心的食用。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