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氮污染,全球都在惡化

氮污染,全球都在惡化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衆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於法穩

氮是大氣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也是組成生命第一要素——氨基酸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舉足輕重,卻也因過度使用,成爲環境污染的元兇之一,地球生命的隱形殺手。

污染水體和大氣

氮污染,全球都在惡化

2007年,位於江蘇的太湖暴發嚴重藍藻,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污染,當地生活用水和飲用水嚴重短缺,超市、商店裏的桶裝水被搶購一空。10年後,太湖藍藻水華問題仍難解決,2017年四五月份,藍藻暴發20次。時任江蘇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儘管已治理多年,太湖藻類生長條件並未得到根本性改變。朱鐵軍提到的藻類生長條件,就是水體氮磷濃度過高造成的富營養化。

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衆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氮排放的主要後果之一就是對水體的污染。氮元素在水中主要以氨氮形式存在,氨氮本身就是耗氧污染物。當氮、磷大量進入流速緩慢的地表水體,藻類等水生生物會大量繁殖,使水體富營養化。富營養化的水體透明度降低,藻類大量耗解氧,嚴重時水內生物會因氧氣不足大量死亡。死去的藻類和其他生物又會在水內氧化,致使水體發黑發臭。馬軍說:“水體富營養化引起藍藻滋生直至暴發,會釋放肝毒和神經毒素。某些污染水域附近的居民疾病多發,可能就與飲用‘藻’水有關。”

馬軍說,氮污染除污染水體外,對大氣的污染也不容忽視。大氣中的氮氧化物本身會造成污染,還會在運動過程中產生二次污染,包括臭氧污染和霧霾。此外,大氣氮污染可造成溫室效應、酸雨及生物多樣性下降。

目前,氮污染已經成爲全球問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下水受到了污染,切薩皮克灣的魚羣嚴重缺氧,佛羅里達州的近海水域遭遇有毒“赤潮”侵襲,墨西哥灣水域已經形成一個常態化的“死亡區”。

農業氮排放佔七成

環境專家認爲,過去的半個世紀裏,人類排放到環境中的氮總量超過了任何主要元素,其排放量正在逼近地球的最大承載力,並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馬軍說,我國氮污染的主要源頭包括生活污水、工業排放、化肥施用和人畜糞便等多方面。其中,又以農村氮排放增長最爲明顯。有數據顯示,來自農業的氮排放佔總量的近七成,農田氮肥的使用和養殖場畜禽糞便是主要禍首。

養殖規模變大。由於消費者對畜禽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國農村的養殖規模持續擴大。2017年,時任農業部副部長於康震在6月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提到,我國每年生產肉蛋奶1.5億噸,產生的畜禽糞污38億噸,其中多達40%未能有效處理和利用,成爲農村環境治理的一大難題。

生活污水增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於法穩表示,儘管農村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相對較小,但由於農村居民數量龐大,生活污水總量較大,而且集中收集、處理比較困難,任意傾倒現象較爲普遍。馬軍補充說,由於生活水平提高,抽水馬桶逐漸普及,農村居民用水量也有所增加,但同時,污水處理仍存在短板。2015年的數據顯示,全國行政村總數爲54.21萬個,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村有6.2萬個,僅佔11.44%。

化肥施用粗放。如今,全球一半左右作物的生長都要依靠氮肥,每年全球合成氮肥的農業施用量高達1.2億噸。而它的含氮量是有機肥(如動物糞便、作物肥料和固氮豆科植物)的兩倍。因此,有人將合成氮肥看成是造成氮污染危機的主要禍首。但於法穩認爲,氮肥本身沒有錯,是我們農業生產中的施肥行爲出了問題。化肥施用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科學方法,造成氮肥的過量施用,再加上有效利用率低,從而導致氮污染日益嚴重。

精準施肥減少污染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人們已經意識到氮污染是個大問題,不僅會對海洋造成影響,還會連累空氣和生態系統。但直到今天,問題仍在惡化。

聯合國環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共同開展的一項爲期5年的研究項目,希望能爲降低氮污染出謀劃策。專家們認爲,這些措施包括降低合成氮肥使用量,推動有機肥替代化肥;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污染;將更多人類污水轉化爲肥料,減少食物浪費等。

就我國現狀而言,馬軍和於法穩認爲應着重在兩方面採取措施,即提高污水處理水平和化肥使用效率。馬軍說,在全國範圍內增建污水處理廠,並做好配套管網建設,保證雨水、污水合理分流,實現科學回收和利用。於法穩調研時發現,目前有一種“小型一體化生物處理設備”,可將生活污水與“廁所革命”一併處理,實現達標排放,減少氮排放,未來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廁所改造中將會成爲主力軍。

化肥使用方面,我國目前的氮肥利用率僅爲30%左右,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利用率高達近70%,我們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於法穩說,近些年來國家一直在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該方法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爲基礎,實現精準施肥,減少浪費。

多年前,我們在吃飽和污染兩者間,必須選擇前者。如今,隨着科技進步,通過提高化肥吸收率,在保證產量的同時,降低氮污染已成爲可能。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