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天地 > 疾病預防 > 預防糖尿病最好方法 三五防糖法科學有效

預防糖尿病最好方法 三五防糖法科學有效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五”防糖法中強調的“少吃一點”指的是分量少一點,油、鹽少一點,而不是說種類要少,相反,食物種類要越多越好,這樣才能獲取全面的營養。

減少熱量攝取

通過飲食攝入的總熱量是影響血糖變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須限制每日從食物中攝入的總熱量。控制總熱量,要做到控制進食量、少吃肉、多吃蔬菜、適當吃水果。蔬菜體積大、熱量低、膳食纖維含量高,只要不加過多油烹調,是控制熱量攝入的絕佳食物。

預防糖尿病最好方法 三五防糖法科學有效

減少精白多點粗雜糧

現代人的飲食中,精白米麪占主導地位,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後引起的血糖反應迅速,極易升高血糖,而富含膳食纖維的粗雜糧則有很強的飽腹感,可以避免熱量攝入過多,還能促進脂質代謝,避免肥胖,以及肥胖引起的糖尿病。膳食纖維還能減緩食物在胃腸道消化和吸收的速度,使糖分的吸收維持緩慢而穩定的狀態,胰島素功效因而得到提升,使血糖維持較正常的濃度。玉米、小米、紫米、燕麥、高粱、蕎麥、麥麩以及各種豆類,如黃豆、青豆、紅豆、綠豆、黑豆等,保留了穀物外皮,不僅富含膳食纖維,還含有B族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化合物。日常飲食中,粗糧應占到主食總量的1/3,可以有效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病。

少吃高脂肪食物選擇低脂高優質蛋白質食物

減少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如豬油、黃油、肥肉等。這類食物飽和脂肪酸含量過多,容易促進膽固醇吸收和肝臟膽固醇的合成,使血清膽固醇水平升高。還可使甘油三酯升高,並有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促進血栓形成。選擇肉類時,雞肉、鴨肉、魚蝦類統稱爲“白肉”,白肉比豬肉、牛肉等紅肉的脂肪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這也意味着吃同樣75克肉,吃魚、雞可以攝入較少的飽和脂肪,更適合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患者食用。因此,日常飲食中不妨將白肉作爲肉類的首選,紅肉則以瘦肉爲主。

少放植物油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議,每人每天烹調用油量25〜30克。過量攝入烹調油是造成中國居民脂肪攝入過多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對於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羣,每人每天烹調油用量應該控制在25克以內。

“三五”防糖法中強調的“少吃一點”指的是分量少一點,油、鹽少一點,而不是說種類要少,相反,食物種類要越多越好,這樣才能獲取全面的營養。

少用油的妙招

改變烹調方法,日常烹飪多采用涼拌、蒸、燉、炒、微波等用油少的烹飪方法,儘量避免採用煎、炸等用油多的烹飪方法。改變過去做菜餚放油多的不良飲食習慣,如做餃子的餡料時少放油,避免“一咬一口油”;主食以清淡爲主,少吃油條、油餅、炒飯、炒麪等主食。

少吃鹹

食鹽是引起高血壓的主要飲食因素,而高血壓與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關係不淺,而我們中國人又普遍吃鹽比較多,所以限鹽是邁向健康的關鍵一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議,成年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應控制在6克以內。其中不只包含鹽,還包括醬油、味精、味噌、鹹菜、酸菜、熏製食物等中所含的隱形鹽。因此,除了烹調中少用鹽以外,還要少用這些含鹽的調味料。

少吃鹽的竅門

最後放鹽:做任何菜都最後放鹽,這樣鹽留於菜餚表面還沒來得及滲入內部,吃上去鹹度夠了,又可以減少放鹽。不喝湯底:湯類、煮燉的食物,鹽等調味料往往沉到湯底,因此湯底最好不喝,以免鹽攝入過多。

少用添加糖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要求控制添加糖的攝入。添加糖是相對於水果等食物中的天然糖來說的,指添加到食品和飲料中的單糖(如葡萄糖、果糖)和雙糖(如蔗糖)。主要存在於甜飲料、甜點等中,冰糖、白糖、紅糖都是蔗糖。

怎樣減少添加糖的攝入

儘量不喝甜飲料,包括碳酸飲料、冰紅茶、市售果汁等。製作甜品時可通過減少用糖量或者用天然果乾替代精製糖的方法來調節口味。並且限制食用量。烹調時也要少加糖,如果喜歡用糖調味,要控制用量,不要大量添加。在選購包裝食品時,要先看看食品營養標籤,儘量選擇低糖食品。

“三五”防糖法中強調的“少吃一點”指的是分量少一點,油、鹽少一點,而不是說種類要少,相反,食物種類要越多越好,這樣才能獲取全面的營養。

每餐少吃點七八成飽就好

爲了避免熱量攝取過多,每餐吃到七八成飽即可,如果頓頓飽食,體內過多熱量消耗不掉,以糖原的形式堆積在肝內,就會轉化爲脂肪使人發胖,而肥胖是冠心病、動脈硬化、糖尿病等衆多慢性病的發病原因。

那七八成飽如何控制呢

首先要細嚼慢嚥,可使食物進入腸胃的速度變慢,能使大腦及時發出吃飽的信號,如果進食過快,當大腦發出停止進食的信號時,往往已經吃得過飽了,容易導致熱量攝入過多,引發肥胖。另外就是每頓飯吃到最後,當感覺吃不吃都行的時候,就應該放下碗筷、離開餐桌,如果吃到自己都感覺很飽的時候就已經吃過量了。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