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飲食顧問 > 小偏方 > 煎中藥注意事項 煎中藥的碗底湯液不宜棄

煎中藥注意事項 煎中藥的碗底湯液不宜棄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8.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煎中藥注意事項

煎藥煎藥,煎藥是門很深奧的學問。需要學習的內容多不勝數,更有許許多多的小細節,如果一旦將其忽略,就會導致這一鍋藥煎煮失敗。甚至將有益疾病的成分轉變成對身體不利的成分。

煎中藥注意事項 煎中藥的碗底湯液不宜棄

1、煎藥前要浸泡

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爲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藥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藥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爲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爲1小時左右。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爲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爲可達2~3小時。夏秋季節可根據情況適當減少浸泡時間。

2、煎煮要煎數次

一般而言,煎煮2~3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爲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爲佳。但對於藥量較大的處方或滋補性藥材,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爲一日3次服 用,以節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

3、煎藥的溫度要注意

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爲“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爲“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的時間要注意

主要根據藥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15分鐘左右。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5-1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20-30分鐘。

5、留取藥液量有講究

一般指一劑藥經兩次煎煮合併後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或少量頻服。藥煎好後應趁熱及時濾出藥液,以免因溫度降低而影響煎液的濾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濾藥時應壓榨藥渣,使藥液儘量濾出。

6、特殊藥的煎煮

其中還有一些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藥,例如先煎、後下、烊化、包煎等,就是特殊的煎煮方法。這裏我們不一一過多的贅述。以後有機會,我們必然一個個爲大家講。

7、其它注意事項

煎煮過程中應認真執行,注意防火,防毒,防煤氣中毒,防止活力過猛使藥物溢出等,避免出現煎幹或煎糊現象。對於不易溶解的藥可不時順時針攪動,若已經煎幹則宜加新水重煎,若已煎糊則應另取飲片重新煎煮。經改進過的電砂鍋方便了許多,不少患者仍嫌自身在家煎藥麻煩,可適當選擇藥房或醫院代煎。近年來中藥經過現代工藝加工的顆粒劑也是不錯的選擇。

8、煎中藥的碗底湯液不宜棄

正確的作法是再往泥糊狀沉澱物中加點水,並攪混,將此混濁液再服完,是合適的。中醫藥學有很多同時含甘草和黃連的着名方劑,如《傷寒論》中黃連湯(方爲黃連、乾薑、 桂枝、半夏、黨蔘、甘草、大棗),葛根黃芬黃連湯(方爲葛根、黃芩、黃連、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藥湯(方爲芍藥、黃芩、當歸、檳榔、黃連、大黃、木 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湯液,放置後碗底出現的泥糊狀物,可以加水攪混再服,或者乾脆將整碗湯液攪拌後再服,不棄爲宜,其它含此二藥共煎所得湯液,均按此法服爲宜。

飲食指南
生活常識
生活禁忌
食材
小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