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同家醫院看病一喜一怒 醫患關係差別只抱怨體制

同家醫院看病一喜一怒 醫患關係差別只抱怨體制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編者按:談到醫患關係,人們總會把原因歸結爲制度。然而,最近接連有兩位讀者與我們分享就診經歷,巧的是竟然都在北京海淀一家著名的三甲醫院,而且幾乎是同樣的時間。不過,一個是氣憤地投訴,一個卻是衷心地讚揚。同樣的醫療體制、同樣的醫院,爲什麼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同家醫院看病一喜一怒 醫患關係差別只抱怨體制

■憤怒:從見着醫生的面,到開檢查單子,也就一兩分鐘,就讓切除子宮。結果換了位醫生一查,是宮外孕,子宮躲過一劫得以倖存。

■讚揚:老人獨自就診,因表達能力有限,她帶着家人預先準備好的一大疊“就診筆記”,醫生耐心地解答,詳細地問診,不時地安慰,令家人備感溫暖。

■換位:法官在案件審理中,儘管始終心懷公平與正義,但面對那些語無倫次,永遠說不清楚的當事人,心中尚難免焦急。而醫生在問診中所遇到的病人,恐怕大多數都是這種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能做到不急不躁、不威不怒,已屬不易。這樣既業務精進又愛心廣博的醫者,實在令人感動和欽佩。

看了一兩分鐘就要切子宮

“就是簡單地摸了摸就讓我切除子宮。”賈女士雖然有驚無險地逃過一劫,可至今仍然“咽不下這口氣”。她向健康時報記者訴說自己在北京海淀一家著名三甲醫院婦科的就診遭遇。

今年3月初,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賈女士突然感到腹部劇痛,下身還滲血,她趕緊來到附近一家著名的綜合性三甲醫院就診。因爲有停經症狀,賈女士特地掛了一位婦科副主任醫師的號。

掛號、候診,等見着醫生的面時,腹部還隱隱痛的賈女士心急如焚,準備一口氣將自己的症狀和盤托出。可剛說了幾句,醫生非常不耐煩地打斷她的話,然後用手摸了摸她的腹部,接着就開始開檢查單。

“我從見着醫生的面,到她開始開單子,整個過程也就一兩分鐘。”賈女士說。

“這也太快了點吧?”賈女士疑惑不解,在離開診室的路上,她拿着單子邊走邊看,越看越不對勁:檢查單上赫然印着包括乙肝篩查和艾滋病篩查等一連串檢查項目。賈女士漸漸意識到這是一張術前檢查單,也就是說醫生已經決定做手術。她立刻折回診室,焦急地詢問醫生:“這是要我做什麼手術嗎?”

“切子宮。”醫生輕描淡寫地說。

賈女士一聽,頭都快炸了,

渾身竄出一股寒氣,她連忙哀求醫生:“我還沒有孩子,將來還想要孩子,能不能不切除啊!”

“不行,你的子宮腫得很大了,必須切除。”醫生肯定地說。

切除子宮事關重大,僅憑手在肚子上摸這麼幾下就要子宮切除,賈女士無論如何都不同意。她懇求醫生再仔細瞧瞧,可無論怎麼說,醫生都表示沒有必要。

憋了一肚子火的賈女士忍着痛來到醫院的投訴部門投訴。院方爲了安撫她,讓她到另一位醫生那裏再檢查一下。

這次診斷結果令人大吃一驚。醫生懷疑她懷孕了,並且極有可能是不正常的懷孕形式,情況非常危急,需要馬上住院觀察,一旦確診立即手術。

檢查結果出來,賈女士果然是宮外孕,一週後,賈女士在這家醫院做了多項排查後,接受了輸卵管切除手術。

“切除子宮根本不可能阻止宮外孕。如果當時我聽醫生的話做了子宮切除,那麼一旦時間到了,輸卵管破裂,結果不堪設想。”賈女士說,一個在北京的著名三甲醫院的醫生,怎麼能在一兩分鐘內就決定切除子宮?要不是自己親歷,打死她都不會相信。

最終,在花了7000元后,危險的宮外孕總算被成功地終止,但是,這次就診經歷,讓賈女士一輩子都忘不了。當然,她也念念不忘後一位給她診治的醫生。

同樣是醫生,怎麼差別就這麼大呢?

揣着就診筆記遇上好大夫

賈女士的遭遇令人感慨,可就在同一月,健康時報還收到了一位讀者來信,講述了她母親看病的經歷,對醫生讚不絕口,而這家醫院恰好與賈女士就診的醫院是同一家。

今年3月15日一早,劉女士60多歲的母親去這家醫院的心內科看病,這一趟,老人提心吊膽。

因爲老人表達能力有限,一緊張更會語無倫次,很容易讓醫生不耐煩,以前每次都是女兒幫着“翻譯”,而這一次女兒工作實在抽不開身沒能陪着來。

爲了這次就診,母女倆做足了功課,女兒把老人的病史簡要地寫在了筆記本上。還寫了老人做檢查時的一些問題,比如血管細且易破,每次抽血都很受罪,希望醫生在開抽血檢查項目時,能一併開全了,省得反覆抽血。還把以前的各種檢查單都帶上了,厚厚的一疊“就診筆記”。

儘管如此,女兒仍擔心母親表述不清會惹煩醫生,也擔心醫生沒耐心看“就診筆記”。誰知下午一進家門,母親就迫不及待地說:“今天遇上好大夫了。”

母親說,在醫生開化驗單時,她一遍遍重複原先寫好的化驗項目,醫生非但沒有煩躁,反而安慰她說都已經安排好了。面對老人拿出的諸多往年檢查單據,醫生一張張進行了核檢。

初步診療結束後,醫生還叮囑老人,標註爲“加急”的檢查項目,結果一出來就立即給她,其他的下午出結果後交給她。

當老人把檢查結果全部交給醫生後,醫生又將她準備採取的治療方案做了深入淺出的說明,並耐心地回答了老人的疑問和困惑,還對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副反應和注意事項作了強調。

劉女士想起來,也是這家醫院,母親還曾多次在婦科一位教授那裏做檢查,教授溫文爾雅又平易近人,母親也是多次稱讚。

劉女士是一名法官,母親的就診經歷讓她感慨萬分。她在信中寫道:“在案件審理中,儘管始終心懷公平與正義,但面對那些語無倫次,永遠說不清楚的當事人,心中尚難免焦急。而醫生在問診中所遇到的病人,恐怕大多數都是這種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能做到不急不躁、不威不怒,已屬不易。這樣既業務精進又愛心廣博的醫者,實在令人感動和欽佩。”

■編後

這原本是不相關的兩件事。先是一封感謝信發到了編輯郵箱,後是一個投訴電話打到了健康時報的新聞熱線4006106999(按3鍵)。可當同一家醫院先被表揚,後被痛罵之後,我們有一種想法,要把這兩件事一起擺出來,換個角度來看看醫患關係。

每當出現了醫患糾紛總有一個固定的路徑:患者罵醫生,醫生罵媒體,更多理性的聲音是把醫患關係不好的原因歸結爲體制。

罵體制、罵制度是一種最省事、最痛快的發泄方式。不過,體制是什麼?體制最終是表現在一個個鮮活的人的身上。體制確實把醫生推到與患者對面,讓醫生承擔了許多體制的缺陷。問題是,在這種缺陷沒有根本性的改變面前,我們每一位(包括醫生、患者)爲醫患的和諧該做些什麼?這確需我們共同思考。假如我們每一位醫生都儘可能給患者一絲溫暖,假如我們每一位患者儘可能地給醫生一份理解,醫患的和諧之路才能鋪就。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