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醫生介紹:凍瘡相關知識以及應急措施

醫生介紹:凍瘡相關知識以及應急措施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航天醫院急診科劉文海,北京大學航天臨牀醫學院急診科副主任、創傷外科主任醫師。

醫生介紹:凍瘡相關知識以及應急措施

人體在低溫環境中,如果缺乏必要的防寒措施,或停留時間過長,引起體溫調節的障礙,就可能凍傷肢體。最常見的是局部凍傷,又叫凍瘡。凍瘡多發生在手指、足趾、手背、足跟、耳廓、鼻尖、面頰部等處。這些部位都在身體的末端或表面,血流緩慢,且又經常暴露在外,局部溫度低,極易受寒冷的傷害。凍瘡經常是在同一部位反覆發作。

(一)凍傷的原因

(1)氣溫過低,如-15℃,裸露的手指會被凍傷;-5℃,手指開始疼痛,麻木;7~8℃時長時間裸露的肢體也會發生凍傷。

(2)颳風,潮溼,接觸鐵、石、冰塊會加速散熱,加強寒冷的傷害。

(3)年老、體弱或營養不良者,缺乏體育鍛煉者對寒冷耐受力差,易被凍傷。

(二)凍傷的表現

凍傷分爲三度。

1、一度凍傷皮膚蒼白、麻木,進而皮膚充血、水腫、發癢和疼痛。

2、二度凍傷除皮膚紅腫外,出現大小不等的水皰,水皰破潰後流出黃水,自覺皮膚髮熱,疼痛較重。

3、三度凍傷局部皮膚或肢體壞死,出現血性水皰,皮膚呈紫褐色,局部感覺消失。

(三)凍傷的救護措施

(1)一度凍傷,可讓病人自己主動活動,並按摩受凍部位,促進血液循環。可以用辣椒、艾蒿、茄杆煮水薰洗、浸泡,再塗以凍瘡膏即可。

(2)二、三度凍傷應儘快脫離低溫環境,保暖,促進肢體復溫,不可用雪擦、火烤或溫水浸泡,否則會加重凍傷。

(3)二度凍傷的水皰可在消毒後刺透,使黃水流出再包紮,傷口已破潰者按感染傷口處理。

(4)全身體溫過低的傷員,爲促進復溫,可採用全身浸浴法,浴水溫度保持35~42℃。

(5)給予凍傷病人熱飲料及止痛治療。

低熱症

寒冷可使人體組織凍傷並損害其結構、神經及血循壞,引起麻木及膚色改變。人體末梢部位首先受損。如手指、腳趾、雙耳和鼻子。當其解凍時,會疼痛、腫脹,故使其復溫時要輕柔,並請醫生診治。

1.復溫傷部使其緩慢、全面解凍。可利用未患處體熱或將其浸入盆中溫水(不要太熱)中3分鐘。

2.用溫水清洗局部。

3.使患處徹底乾燥,並敷蓋一干淨鬆軟的墊子。

4.多墊幾個徹底乾燥,並敷蓋一干淨鬆軟的墊子。

5.將傷員送醫院診治。

即:

1.若可能,將傷者轉移至一溫暖處。除去結冰的衣服,利用體溫使其復溫,如緊貼軀幹、腋窩下、雙手間等。使其隔絕寒冷。如果所處位置比較偏遠,持續以上作法並送至急救中心。

2.用溫水輕輕地清潔傷處,由於解凍的傷處很疼並且皮膚及肌肉有可能失去知覺,所以要格外小心。

3.確使傷處完全乾燥(包括趾間)。用一消毒的或乾淨、鬆軟的墊子或敷料包裹保護傷處並保溫。

4.再覆蓋幾塊軟墊以進一步保護患處,並用細帶、繃帶系一活結。尋求醫療救助或送至醫院。

5.再覆蓋一層敷料確保包紮不要太緊。若傷員必須使用傷處活動,要儘量使其少受力,將傷員送至醫院。

凍傷急救注意事項

凍傷急救時,若一時無法獲得溫熱水,可將凍傷部位或凍傷患兒置於救護者懷中或腋下復溫。注意凍傷後不可直接用火烤,也不能把浸泡的熱水加熱,所有凍傷部位應儘可能緩慢地使之溫暖而恢復正常體溫。切忌直接用雪團按摩患部及用毛巾用力按摩,否則會使傷口糜爛,患處不易癒合。對已復溫的患兒,不能再用溫熱水浸泡,否則會加重組織損傷和壞死。

凍傷

低溫寒冷侵襲所引起的損傷稱凍傷。凍傷可爲局部或全身(凍僵),多因寒冷、潮溼,衣物及鞋帶過緊所致,常發生於皮膚及手、足、指、趾、耳、鼻等處。凍傷分四度。一度凍傷最輕,亦即常見的“凍瘡”,受損在表皮層,受凍部位皮膚紅腫充血,自覺熱、癢、灼痛,症狀在數日後消失,愈後除有表皮脫落外,不留瘢痕。二度凍傷傷及真皮淺層,傷後除紅腫外,伴有水泡,泡內可爲血性液,深部可出現水腫,劇痛,皮膚感覺遲鈍。三度凍傷傷及皮膚全層,出現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覺喪失。傷後不易癒合,除遺有瘢痕外,可有長期感覺過敏或疼痛。四度凍傷傷及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骨頭,可出現壞死,感覺喪失,愈後可有疤痕形成。

治療時首先須脫離寒冷環境,除去潮溼衣物,置身於溫水中逐漸復溫,對全身嚴重凍傷必要時可行人工呼吸,增強心臟功能,抗休克,補液。對凍瘡除復溫、按摩外,可用酒精、辣椒水塗擦,效果較好,或用5%樟腦酒精、各種凍瘡膏塗抹,有一定療效。二度凍瘡如有水泡,可用消毒針穿刺抽出液體,再塗抹凍瘡膏。三、四度凍傷則須在保暖的條件下搶救治療。

預防凍傷主要是注意保暖,增強抗寒能力。凍傷寒冷季節從事室外作業或寒冷地區室內無採取設施的工作稱低溫作業。機體對寒冷雖可產生一定的適應性,但可明顯影響工作能力。在寒冷的作用下,四肢遠端的指、趾、前臂、小腿和麪部的暴露部位末梢血管,先擴張、後收縮、痙攣、組織缺血、缺氧、溫度下降、血液瘀滯、血管通透性增加,致使小血管發生血栓,局部組織壞死,則爲凍傷。凍傷發生後,皮膚先潮紅而後轉爲蒼白,皮溫下降,局部變硬。在凍傷發生的1-2天后,該部位皮膚脫皮,起皰,磨擦後引起表皮剝脫。若凍傷較深,局部除發生生硬、冷、白等變化外,還伴有知覺喪失。當給予凍傷部位皮膚以再保暖明,該區域轉變爲發紅、斑漬、腫脹和疼痛,如果凍傷的程度嚴重,會導致肢體壞疽。凍傷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兒童和年老體弱有病者,如心血管系統疾病,肝腎功能異常,胃腸功能障礙及急性病患者則更易發生。此外,疲勞、飢餓、酒醉等均會減低機體的禦寒能力而增加凍傷的危害。凍傷的預防:①對從事寒冷作業的人員進行健康體檢,有心血管系統、肝臟、腎臟、胃腸消化系統疾病及經常患感冒、慢性鼻炎者,不宜參加寒冷作業;②冬季車間的環境溫度,重勞動不低於10℃,輕勞動不低於15℃,以保持手部皮膚溫度不低於20℃爲宜,全身皮膚溫度不低於32℃;③個人要學會防寒保暖知識,懂得凍傷處理,禁止飲酒,嚴控使用鎮靜安眠類藥物;④對凍傷部位的觸摸儘量輕柔,以免加重損傷,局部處理方法,採用局部運動、摩擦、叩打等,並用溫水浴復溫,水溫應由低至高(25℃逐漸加至42℃),然後維持在37℃左右,浸泡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切忌高溫浸泡加重局部損傷;⑤若手、足凍傷患者同時伴有體溫過低,應首先設法使體溫回升,並儘快給予醫療處理,如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蔘等活血化瘀藥物。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