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揭祕糞菌移植 捐糞者要通過11項標準考覈

揭祕糞菌移植 捐糞者要通過11項標準考覈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1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移植的是細菌,不是糞便。”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腸病中心主任張發明特別強調,他尤其不願意聽到“糞便移植”這樣的叫法。

揭祕糞菌移植 捐糞者要通過11項標準考覈

身爲國內最主要的推廣者,張發明從1700年前我國第一本急症醫學書籍《肘後備急方》裏,找到了“糞菌移植”的源頭:“飲糞汁一升,即活。”不過當時的中醫可不知道那是糞便中的細菌在發揮作用。古代中醫們稱之爲“黃龍湯”的物質,成了沒有抗生素時代的偏方,但一度被視爲糟粕而“失傳”。

糞菌移植治病的現代復甦是在西方,自1958年以來全世界已經有數千例患者接受了糞菌移植技術,主要用來治療感染性腹瀉、炎症性腸病、便祕等胃腸道病症。

“糞菌移植就是把健康人提供的大便中的1000餘種細菌移植給患者”,張發明解釋,這羣“生命力卓越”的細菌能夠讓患者體內的不良環境實現“重建”,“如果單純是菌羣失調引起的,多數人只需要一次移植就夠了,少數人要兩次、三次移植。”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樊代明說,“更加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腸道微生態的重新‘整合’”。

糞菌移植在近兩年頗受關注。去年,加拿大科學家將糞菌裝入膠囊,用來治療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被《時代》雜誌評爲2013年十大醫學突破之一。

“加拿大的成果實現了給入糞菌的人性化,但如何獲取糞菌的難題也需要突破”,張發明想幫助醫生擺脫“攪糞者”的角色。

從一堆糞便中分離糞菌,對醫務人員來說是不小的心理挑戰。在國外,糞菌移植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往新鮮的糞便中加入生理鹽水,靠操作人員藉助攪拌器處理之後,用一些紗布或咖啡機的濾網濾紙,初步過濾後直接移植。

“這種方法很不人性”,而且張發明認爲隨意性太大,質量很難控制,也不知道其中含有多少細菌,而且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

兩年前,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留美的醫學工程學博士王慧泉被剛剛結識的張發明的糞菌移植理論吸引,兩人一拍即合。在美國的公交車上,兩個分別來自醫學與工程學領域的年輕人熱烈地探討起全球第一臺智能化糞菌處理系統的藍圖。

捐糞者不簡單

糞便,健康人眼裏的污穢之物,成了疾病纏身者的救命稻草。從蘇州來到南京二院的患者張英聽說糞菌移植療法可以讓自己擺脫8年的腸病困擾,一點兒都沒有猶豫。但找誰來捐獻呢?

爲了分離一份優質的不含病菌的糞菌羣,對捐糞者的要求很高。醫生張發明在糞菌移植住院須知中告訴患者,可以優選小孩或者年輕人或者伴侶,至少近3-6個月內沒有發生腹瀉、沒有使用過抗生素,而且必須沒有傳染病和胃腸道疾病。另外,還有11項限制條件要醫生來判斷。

古代醫書上記載,12歲左右男童的糞便是最佳的。張發明認爲這可能代表人一生中身體最好狀態的階段,其腸道菌羣也處於最佳狀態,這是他們術前大多選用是“童子糞”的主要原因。

由於合格的糞便捐獻者很少,糞菌庫經常入不敷出。2012年,張發明做的國內首例標準化糞菌移植手術,患者10歲的兒子給爸爸捐了便便。

但那些遠道而來的患者身邊常常沒有合適的捐贈者,例如張英,陪伴她的女兒年齡太大不合適捐獻,最終只能搭了別人的順風車。

每當有合適的捐贈者出現,張發明都會勸說他們多留一些樣本。捐贈者一次貢獻可以用來治療三四個患者,張發明設想,除了即時治療之外,剩餘的歸入-80℃的深低溫冷藏室,成立標準化糞菌庫,以備不時之需。

治病尚要省着用,做實驗的樣本就更稀缺了。爛蘋果、中藥、沙子、土……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都曾經被拿來做模擬替代品。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趙友全還曾經找鄰居家小狗借來糞便。

一拿到新鮮出爐的狗糞,博士生王慧泉和導師趙友全立刻小心翼翼地放入實驗室的設備裏,生怕耽擱久了變幹變硬,會影響測試效果。

想要分離出全部細菌,首先得攪拌,還要不斷往里加生理鹽水,然後是過濾。中國醫生一般借用豆漿機、榨汁機來完成,王慧泉覺得太簡陋。有一次實驗中發生管道爆炸,整個濾網都破裂了,一屋狼狽。“開門散味還不敢開太大,同一層就是院領導辦公室。”

不過,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趙友全教授帶領工程技術團隊與張發明帶領的醫學團隊成功研發出第一臺糞菌智能化分離系統,原來醫生們要手動忙乎兩個小時,現在機器十幾分鍾就一氣搞定採集糞便、分離糞菌,得到高度純化的菌羣。

王慧泉對於機器將來投產之後的推廣很有信心。“不是所有醫務人員都像張醫生這樣,奮不顧身地投身於攪拌糞便的。”

醫生只選病重者

“利用人的糞便來治病,將是未來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院士樊代明在上月舉行的2014腸病與糞菌移植學術會議上這樣判斷。

2012年10月25日,張發明完成國內首例糞菌移植手術,幫一名克羅恩病患者解除了病痛後,南醫大二附院開展標準化糞菌移植並建立了標準化糞菌庫,接收來自全國各地的難治性腸病轉診患者。分離出的菌羣,通過胃鏡、腸鏡、鼻-空腸管、造瘻口、灌腸等途徑,被移植到160多名患者體內,幫助他們恢復健康。

糞菌移植目前在澳大利亞、美國,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已有數千例治癒患者。2013年4月,美國Surawicz教授的合作組將糞菌移植首次寫入臨牀指南,隨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將糞菌移植納入觀察性新藥監管,糞菌移植才從“民間偏方”演變成“正規療法”。

不過即使走在研究前列的醫生,也不得不承認,目前糞菌移植治病的機理尚未完全明確,第一代智能化機器也只能分離整體菌羣,無法細分特定細菌。

“人類對細菌的認識還不如對月球的瞭解多。細菌的概念纔出來一百多年,一千多種細菌之間和他們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機制,還知之甚少。”不過,張發明堅持認爲,菌羣移植是抗生素治療無效後的最後防線。“至少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它是嚴重腸道菌羣失調、慢性難治性腸病的最佳治療方案。”

“現在還不知道到底哪些病人合適,哪些不合適”,張發明坦承一切還在探索中。擔心技術濫用,他也在呼籲出臺嚴格的管控政策。

在中國內地,近兩年有10多家醫院開展了糞菌移植,保守估計,正在計劃開展的有近30家。

“不同報道所涉及的炎症性腸病的療效差別,可能與不同的移植途徑有關。”張發明說,經過糞菌治療的病人中,副作用反應有大有小,比如拉肚子、放屁多,但沒有出現過不良事件。

他經常勸告新發病的腸病患者走傳統方案,只選擇病情重的患者進行糞菌移植。“作爲一個新技術,我們希望主要用來挽救常規方案失敗的病人。如果將來研究更深入,那標準可以放寬”。

糞菌是什麼?

健康人糞便中有1000餘種細菌,它們可以實現腸道微生態的重新“整合”。

怎樣提取?

1958年始,手動操作過濾;2013年,加拿大發明糞菌膠囊;2014年,中國研究出智能化機器。

誰能捐獻?

要滿足至少近3-6個月內沒有使用抗生素等十幾個條件。

能治啥病?

國內主要用來治療感染性腹瀉、炎症性腸病、便祕等胃腸道病症。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