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這些妙招教給你女人暖宮該怎麼做

這些妙招教給你女人暖宮該怎麼做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1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子宮對於女性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是女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每個女人都要重視自己的子宮健康,子宮經常會出現寒涼的情況,宮寒的危害有很多,想要子宮健康首先得暖宮,吃對食物就能讓子宮由寒變暖,那麼有哪些暖宮小祕笈呢?哪些飲食可以調理子宮驅寒?一起來看看怎麼讓子宮由裏到外暖暖的!

暖宮小祕笈

這些妙招教給你女人暖宮該怎麼做

泡腳

每天晚上泡腳是驅除宮寒很好的方式,泡腳可以活血化瘀,通筋活絡,最好的泡腳做法是把艾葉、紅花、小茴放入水中燒開,待水溫適合時泡腳。

運動

“動則生陽”,寒性體質者格外需要經過運動來改善體質,快步走最簡單,上班、下班隨時都可以。如果在卵石路上走更好,可刺激足底的經絡和穴位,疏通經脈、調暢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使全身溫暖。慢跑、跳繩都不錯,如果游泳的話要注意最好在溫泉遊。

中藥浴足

我們雙足上的在編穴位有66個,約佔全身穴位的1/10,將雙足泡在熱水中,可以促進全身的經絡和血脈暢通,改善手腳冰涼、宮寒等症狀。

如果能加一些八角茴香、紅花、肉桂、生薑等熱性藥材煎出的藥液,效果會更好。

例假前多喝紅糖水

在月經前幾天可以提前喝一些紅糖水,可以更好的讓月經排出乾淨,也可以活血化瘀,起到暖宮的效果。

平時多吃補氣暖身的食物,如核桃、棗、花生,讓先天的不足由後天的高能量來補足,不用擔心上火,宮寒體質屬於火氣不足,不容易出現火大體熱的症狀。

攝取營養補充品

補充維他命E可以讓血液循環順暢,提高體溫。

另外,對調整荷爾蒙的分泌,緩和更年期障礙也非常有效。維他命E可從糙米、胚芽米、花生、小麥胚芽、芝麻油、黃綠色蔬菜等攝取,但忙碌的你,也可以從營養品來補充。

早晚羊肉湯

宮寒體質建議每天早晚各一碗羊肉湯,羊肉屬於熱性食物,長期喝羊湯具有很好的驅寒作用。一次可以多做些羊湯,每次喝的時候熱一小碗就可以。

餐前薑茶

在吃飯前喝一杯薑茶的話,可以化解掉飲食中寒涼的食物給身體帶來的寒氣,喝薑茶最好用一片新鮮的姜以開水沖泡,趁熱喝下去。讓生薑水替你的子宮把關。

這些妙招教給你女人暖宮該怎麼做 第2張

看看你是否患有宮寒症

①經常氣色很差精力不濟?

②痛經,小腹部有冰冷的感覺?

③白帶多且清稀,聞起來有股腥味?

④經期不是提前就是錯後,而且量少、顏色偏暗?

⑤照鏡子,發現自己的舌苔白且水滑?

⑥怕冷,經常腰膝酸冷、手腳冰涼?

⑦面色黯黑或蒼白無華?

⑧性趣不高,備孕好久沒動靜?

你是否有以上症狀中的大多數?如果是,那麼你很可能屬於“宮寒女”。

飲食調理暖宮驅寒

1、當歸

常有“歸頭補血、歸身養血、歸尾破血、全身活血”的說法,當歸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當歸是中醫常用藥,被譽爲“血中聖藥”。臨牀常用於治療女性月經病,例如痛經、月經不調等。

平時可以這樣吃:將當歸切成薄片,取5—10克煮水或泡水當茶飲。也可以在燉雞、燉肉中加入少量的當歸。

2、阿膠

可促進血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生成,還能促進鈣的吸收。多用於治療各種出血或貧血等。

平時可以這樣吃:選優質的阿膠1克,砸碎後,放入大碗里加入兩小勺黃酒,放入蒸鍋蒸至阿膠全部融化,加入少量紅糖,待糖融化後滴入數滴酒出鍋。

選優質的100個肉厚核小的金絲小棗,放在乾淨的碗中,放在微波爐中用高火加熱2分鐘,上下翻動後再加熱1分鐘即可。

3、桂圓肉

桂圓肉中每100克含鐵量大約是3.9毫克,在水果中也屬含鐵量相當豐富的,可用於貧血的食療中,一般煲湯、煮粥爲宜。但桂圓肉屬於溫熱食物,對於孕婦、兒童不適合。

4、桑葚幹

桑葚幹是目前水果及其製品中含天然鐵最豐富的,每100克含鐵42.5毫克,無愧於水果中“補血果”的稱號。一般建議將桑葚幹煮粥吃,每日食用一碗桑葚粥不但可以補血,還可以美容,但孕婦慎用。

這些妙招教給你女人暖宮該怎麼做 第3張

5、枸杞

枸杞雖然具有很好的滋補和治療作用,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服用的。由於它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症、腹瀉的人最好別吃。

6、紅豆

中醫認爲紅豆豆性平味甘酸,無毒。有滋補強壯,健脾養胃,利水除溼,和氣排膿,通乳汁的功能。紅豆富含維他命B1、B2、蛋白質及多種礦物質,有滋補強壯、健脾養胃的作用。能清心火,也能補心血,同時又富含鐵質,能行氣補血,非常適合暖身驅寒氣。

想要身體保持健康的狀態,就要平時多注意養生方法,通過本文我們知道子宮健康是女性健康的根本,所以保護好子宮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身體的根本所在,如果子宮不健康很容易導致婦科疾病和不孕症,平時要補充維他命E可以讓血液循環順暢,提高體溫,也可以吃一些暖宮的食物。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