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春季如何喝花茶 花茶的養生功效有哪些

春季如何喝花茶 花茶的養生功效有哪些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5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健康的飲品是我們都要好好的瞭解的,喝花茶是春季最好的選擇,我們在生活中,還是需要多保養自己的身體了,及時有效的調理自己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了。春暖花開時節,怎麼能缺少花茶的陪伴呢,那花茶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花茶減肥的方法是什麼呢,喝花茶的注意事項是什麼。妹子們趕快來看看。

春季如何喝花茶 花茶的養生功效有哪些

花茶的功效與作用

(1)助肺茶

肺是人體呼吸的主要器官,長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肺部污染,空氣的污濁和二手菸的危害讓你覺的喉嚨難受,有時候還呼吸不順暢甚至咳嗽不止。紫羅蘭、百里香、甘草根加上少量陳皮一起沖泡可止咳潤肺;紫羅蘭加桂花也有相同效果。

(2)助腸茶

胃腸不好的人通常都有腸蠕動不順暢而造成的便祕習慣,宿便的累積會造成身體積蓄毒素,對直腸的傷害最大,進而使人的體內環境受到污染。洋甘菊、茵花、茉莉花、薄荷等具有增強胃腸蠕動、改善胃脹氣的效果。

(3)助肝茶

肝臟是人體的解毒和代謝器官,不少藥物在肝臟進行代謝,代謝不佳就容易積累毒素,對人體產生危害。肝臟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分解脂肪。檸檬草、迷迭香、朝鮮薊、馬鞭草可以加強肝臟代謝、解毒。

(4)助腎茶

腎有統管人體各臟腑的功能,是人體陰陽的根本。腎陽起着溫暖脾陽、調節大小便的作用。腎對人體的津液代謝有重要的主持和調節作用。非生理期水腫的人通常是腎臟無法順利代謝水分。迷迭香、蒲公英、杜松果、歐石楠具有利尿效果,並能強化腎臟的運作。

花茶減肥

葛根茉莉花

材料:茉莉花1大匙、葛根2錢、黃耆1.5錢、荷葉1錢、紅豆泥1大匙及少量冰糖。

春季如何喝花茶 花茶的養生功效有哪些 第2張

做法:將材料一起放入濾杯中,並衝入250cc,90度熱水,待約10分鐘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氣補血、消脂利水。

口感:紅豆再加茉莉花味,好喝!

檸檬消脂茶

材料:檸檬草2湯匙、玫瑰花1大匙、丹蔘1錢、茯苓2錢、綠茶1包、適量檸檬汁及少量冰糖。

做法:將檸檬草及玫瑰花放入濾杯中,衝入500cc,90度熱水,待5分鐘,取出濾杯,加入綠茶包、檸檬汁及少量冰糖調味,待茶色變綠,去除茶包即可飲用。

口感:喝起來涼涼的,又有點酸酸的。

通便瘦身茶

材料:茉莉花1錢、番瀉葉1錢、何首烏1.5錢、黃精5錢、淡竹葉1.5錢、枸杞5錢。

做法:將材料一起放入濾杯中,並加250cc,90度熱水沖泡,待約10分鐘後,即可飲用。

功效:化痰消脂消熱,適用於口乾口苦,身熱頭痛及小便黃赤等症。

口感:枸杞及茉莉花味重。

春季如何喝花茶 花茶的養生功效有哪些 第3張

決明冬瓜茶

材料:決明子5錢、冬瓜半碗、薄荷1錢、丹蔘1.5錢、生甘草1錢及少量蜂蜜。

做法:將冬瓜切爲薄片,與荷葉、決明子、生甘草一起加3000cc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燉煮半小時,加入薄荷,燜約5分鐘,過濾後待涼,加少量蜂蜜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消熱潤腸通便,適用於口乾口苦,小便黃赤及大便祕結等症。

口感:清淡又有冬瓜味。

喝花茶的禁忌

1、忌隨意搭配

花茶經常搭配喝以發揮更好的養生保健效果,但是如果是不注意花茶的功效、性質等,依個人喜好隨意搭配很容易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一般說來,花茶混搭最好不要超過3種,且各種花茶中性質不能相沖。

2、忌隨意飲用花茶

花茶在飲用的時候不可隨意喝。花茶種類較多,功效作用也各不同,一定要在飲用之前對花茶的功效做了解,再依據自身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花茶飲用。

春季如何喝花茶 花茶的養生功效有哪些 第4張

3、忌過度喝花茶

花茶所用的植物的花瓣、枝葉等等都有着自己的性味、藥效,配合自己的體質一定飲用能夠幫助養生保健。但是並不意味着可以長期過度喝花茶。一段時間飲用過後要依據自身的體質進行調整,過度飲用很容易適得其反。

4、忌空腹喝花茶

我們知道經過一夜的消化胃裏面是沒有食物的,所以早上起牀時,忌空腹喝花茶。這個時候喝花茶很容易沖淡了胃液,降低了胃酸的功能,妨礙消化,並影響對蛋白的吸收,易引起胃黏膜炎症。一定要吃完早餐之後再飲用。

5、忌睡前喝花茶

睡覺之前不要再喝花茶,一般我們建議睡前2小時之後就不要再喝花茶,如果是有緩解失眠效果的花茶也應該避免睡前1小時飲用。這是因爲睡前喝茶身體會攝入大量的水分,晚上睡覺頻繁上廁所影響睡眠。

結語:養生保健花茶肯定是我們都需要的,對於腸胃不好,對花茶敏感的朋友那要多注意了,不能喝還是不喝的好,但是,菊花茶是不錯的,可以多喝點菊花茶。還有就是在睡覺前不要喝花茶,這樣不容易入睡,如果失眠的話,到是不錯的選擇了。還有就是不要空腹喝,對我們的身體也是不好的,尤其會引起胃黏膜炎症。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