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養生茶怎麼喝 這3種花茶養生效果好

養生茶怎麼喝 這3種花茶養生效果好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那麼爲何在春季人們要喝花茶呢?這是因爲春季人們容易感到睏乏、渾身無力,而花茶一般都帶有芳香辛散之氣,可以幫助我們把堆積在體內的睏意、寒邪趕走,起到促進陽氣生髮的作用,所以春天適宜飲用花茶。

養生茶怎麼喝 這3種花茶養生效果好

一、薄荷茶

材料:薄荷葉、冰糖。

做法:取適量薄荷葉,清洗乾淨之後放進杯中,直接用開水沖泡,可根據個人口味加點冰糖調味。

功效:在頭腦感到疲勞的時候,許多人會通過喝薄荷茶來提神,其實薄荷茶還可以起到調理腸胃不適的作用,對於冬天吃了太多油膩食物的人來說,春天喝點薄荷茶也可以帶走堆積在體內的油脂。

二、蜂蜜菊花茶

材料:菊花、蜂蜜。

做法:幹菊花適量,用開水沖泡之後晾涼,然後加入蜂蜜,攪拌均勻之後即可飲用。

功效:蜂蜜菊花茶可以很好的幫助人們趕走疲勞,女性常喝這款茶飲還能起到緩解便祕、排毒的功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茶水剛沖泡好時別加蜂蜜,否則熱水會破壞蜂蜜裏的營養物質,從而影響花茶的功效。

三、檸檬茉莉茶

養生茶怎麼喝 這3種花茶養生效果好 第2張

材料:檸檬、茉莉花。

做法:檸檬切成能放進杯子裏的大小,然後把幹茉莉花也放進去,接着用開水衝開,蓋上杯蓋燜5分鐘左右即可飲用。

功效:茉莉花茶能清肝明目,在春季這個適宜養肝的季節可以多喝點檸檬茉莉花茶,檸檬與茉莉花的搭配還能起到養顏潤膚的作用,女性也可常喝。

春季養生應當以通達氣機,調暢情致爲法。因此在茶的選擇上,也主要推薦以疏肝理氣爲主要功效的茶品。

1、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在各種花草茶中,香氣最爲醇厚,是春季飲茶之上品,有“去寒邪、助理鬱”的功效。喝茉莉花茶除了可以安定情緒、振奮精神,還能健脾化溼、減輕腸胃不適及和胃止痛,對於女性的生理、生殖機能也有幫助,並能滋潤肌膚、養顏美容、緩解痛經。

2、玫瑰花茶

玫瑰花性微溫,並含有豐富的維他命,具有活血調經、疏肝理氣、平衡內分泌等功效,對肝與胃有調理作用,並能消除疲勞、改善體質,適於春季飲用。此外,還能有效緩解心血管疾病,並能美容養顏,有助改善皮膚乾枯,去除皮膚上的黑斑。平時取幹玫瑰花6至10片,放入茶杯中,衝入熱水,即可飲用,也可配上兩顆紅棗,更能增添幾分甜香,又添滋養氣血之功。

宜忌:以上兩款花草茶均有理氣之效,因此月經期女性朋友應慎用,以防行氣活血導致月經量多。

3、菊花茶

菊花具有養肝平肝、清肝明目的功效,特別適宜春季飲用。同時,還可排毒健身、驅邪降火、疏風清熱、利咽消腫,對體內積存的有害化學或放射性物質有抵抗、排除的功效,還能抑制多種病菌,增強微血管彈性,減慢心率、降低血壓和膽固醇,並有利氣血、潤肌膚、養護頭髮的美容之效。另可配合枸杞同服,更能增強養陰之力。

宜忌:但因菊花性偏涼,故平素手足冰冷、脾虛、易腹瀉者不適合飲用。

養生茶怎麼喝 這3種花茶養生效果好 第3張

4、金銀花茶

金銀花茶,其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的功效。因春季風氣善行,易外感風邪,金銀花茶正可緩解春季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牙周炎等病症,對癤痛、腸炎也有緩解之效,有助涼血止痢、利尿養肝。

宜忌:金銀花茶適合在出現輕微外感症狀時服用,如感冒症狀較重,仍需採取藥物治療。

5、檸檬草茶

檸檬草,也稱檸檬香茅,整株植物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屬稻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熱帶的芳香草,氣味芬芳而且有殺菌抗病毒的作用,從古至今受到醫家的推崇,取其殺菌、調整血液循環的作用。

經常飲用檸檬草茶,可以幫助改善貧血、調和腸胃、調節油脂分泌和降低血脂、緩解神經衰弱等。平日飲用,有效預防疾病,增強免疫力,達到有病治病,無病防身的效果。

花茶雖好,但也不能亂喝

專家表示,花草作爲茶材也是中藥,每一種花草都有自己的功效,如果不根據自身體質來服用,很可能產生負面效應。食用的花草大多分爲性溫、性寒和性平三類,性溫的有茉莉、玫瑰、月季等;性寒的有夏枯草、金銀花、菊花、槐花等;性平的有合歡花、薰衣草等。另外,花草泡茶量不宜過多,不同藥性的花草茶最好不要混喝。

值得一題的是,春季飲用花茶需要針對不同的體質來喝,例如經常用嗓子的朋友可以泡點羅漢果茶;經常混跡在酒桌上的人適合喝葛花茶;上班一族選擇枸杞茶、菊花茶都是不錯的,只有選對茶飲,才能起到更好的養生功效,讓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健康。

結語:本文所介紹的這些養生,各位都對養生茶有了哪些瞭解呢。以上小編推薦的3款茶飲以外,春季人們還可以喝點玫瑰花茶,因爲玫瑰花能舒肝理氣,還能驅寒解鬱,對女性來說,飲用玫瑰花茶還能起到調經止痛的功效。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