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注意這4種原因 減少早晨眼屎的出現

注意這4種原因 減少早晨眼屎的出現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天早晨從美好的睡夢中醒來,是多麼美好的事情,但當有一天,太陽出來了,上班的時間點也到了,而我們睜開朦朧的眼睛,才發現眼睛是多麼的不舒服。原來,眼睛裏有讓人討厭的眼屎。是因爲屋裏空氣太乾燥,我們的身體上火了嗎?那麼,早晨起牀有眼屎,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又該怎樣去減少早晨眼屎的出現呢?

注意這4種原因 減少早晨眼屎的出現

一、眼部分泌物是如何形成的

眼睛內部有一個叫做“眼瞼”的組織。它位於眼睛邊緣的睫毛附近。當瞼板在白天分泌這種物質時,它會保護眼睛。晚上,我們需要閉上眼睛休息。眼瞼分泌的分泌物就會聚集在睫毛附近,與灰塵、眼淚等混合,然後變成眼部分泌物。可以說,它就是由正常身體分泌的物質。

1、眼部刺激

如果眼睛受到睫毛、灰塵、強光、高溫,經常熬夜、輻射等刺激,就會導致眼部疲勞,增加更多的眼瞼分泌物。

2、眼病

如果眼睛出現結膜炎、沙眼等疾病。不僅增加了眼屎,而且伴有流淚、發紅、充血、瘙癢等現象。

3、眼過敏

眼睛也會過敏,出現瘙癢、發熱、脹痛等情況,淚液增多,常見過敏原有蟎類、煙霧、揮發性氣體和動物毛髮。

4、鼻淚管阻塞

在正常情況下,淚腺的淚液需要通過下眼瞼的淚點、淚小管、鼻淚管等,進入鼻腔。如果淚道和鼻淚管阻塞,淚液會積聚在淚囊炎中,引起淚囊炎,導致淚液增多,眼屎增多。

注意這4種原因 減少早晨眼屎的出現 第2張

二、不同眼屎類型分泌物的解決辦法

1、泡沫分泌物

如果分泌物像泡沫,它可能是乾眼症的一個特徵,或者是感染了一種致病細菌(如具有強致病力的細菌)的狀態。

應對方法:如因病情致病菌,用乾淨毛巾擦拭眼瞼,用清水清潔眼睛,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乾眼症可使用人工淚液,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緩解不適,養成常眨眼的習慣。多吃新鮮果蔬,同時增加維生素A、B1、C、E的攝入量,也可預防角膜乾燥、乾眼症等症狀。

2、水樣分泌物

眼部分泌物像清澈的水,變薄,疑似病毒感染,如感冒時鼻腔粘膜和結膜被感染,就會導致反射分泌物增多。由於鼻骨發育不全,有些兒童可能有內眥部,伴有眼瞼,常引起眼睛刺激症狀,並有較多的水分泌物。老年人眼瞼異常,如瞼內翻、外翻等,也會增加水樣的分泌。

應對方法:如果是病毒感染,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病毒藥物,注意休息,不要外出照射過多的陽光,避免紫外線或空氣中的細菌引起病毒復發。兒童和老年人如水樣本分泌增多,應及時到醫院眼科查看是否有異常眼瞼、眼瞼內翻等症狀,由醫生決定是否手術。

3、膿性黃色和白色分泌物

這種眼部分泌物較厚,稍淡黃色,常見的是細菌感染,如葡萄球菌,可能是一種慢性過敏性結膜炎症狀。

應對方法:除了使用抗生素滴眼劑外,注意個人衛生,經常用清水洗手,不要用手揉搓眼睛,尤其是隱形眼鏡的佩戴者,戴眼鏡時要注意清洗。

4、粘液分泌物

它常發生在急性過敏性結膜炎患者中,其特徵爲厚厚的白色絲狀物質,類似於常用的膠水,也可能伴有異物感和眼癢。尤其是兒童,當他們早上醒來時,孩子們常說他們可以把絲從眼睛裏拉出,通常是粘稠的分泌物。

應對方法:對於分泌物較多的患者,可用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根據不同病原菌選擇多種抗生素滴眼液。治療應及時徹底,防止復發。

三、如何預防早晨眼屎多

1、中藥調理

中醫認爲,眼屎太多是肝經有熱,肝氣鬱滯,體內虛上火的原因,所以用適當的中藥調理身體,平時注意飲食,不吃辛辣燥熱的食物,都有助於減少眼屎的產生。

2、注意用眼衛生

另外,我們應該要注意用眼衛生,不讓眼睛過度疲累。每個一段時間,我們可以用手指輕輕摸一下眼角,看看有沒有積聚眼屎,如果有的話,可以用紙巾將其擦掉,保持良好的形象。如果眼屎長期分泌過多,而且帶膿帶血;成水性或黏性的話,就有可能是眼部疾病了。應該到醫院檢查,以便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注意這4種原因 減少早晨眼屎的出現 第3張

3、多吃蔬菜水果

倘若是由於上火導致的眼屎增多,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就可以了,也可以經常飲用菊杞茶,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另外還應該預防辦公室眼病,注意勞逸結合,儘量不要長時間面對電腦。工作了一兩個小時之後,可以適當休息一下,看一些綠色植物,使眼部放鬆。使用電腦時也不要離電腦太近。如果眼睛感覺乾澀難受,儘量多眨眼,可以減少眼部水分蒸發。

通過上述的學習,我們瞭解到,眼屎多並不是單單的上火造成的。當我們發現造成起牀後有眼屎,不要慌張,不要忽略,先拿鏡子照一照,看看是什麼樣的分泌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然後平時飲食方面,也要注意調理。多吃蔬菜水果,有益身體健康。當眼屎出現比較嚴重時,一定要到醫院及時檢查並接受治療,不要忽略每一次出現的小小症狀。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