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提高科學素養 依法懲處造謠惑衆

提高科學素養 依法懲處造謠惑衆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3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副主任何凌南


“撕不斷、嚼不碎、有腥臭味的紫菜是廢舊塑料袋做的”“榴蓮和牛奶一起吃會咖啡因中毒”“警惕:三五年後眼睛失明會大面積爆發”……日前,騰訊公司和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共同發佈的“2017謠言治理報告”(下文簡稱爲“報告”)指出,健康養生類話題一直是謠言重災區,上述“榜上有名”的謠言,或多或少都給人們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在發達國家,健康謠言滿天飛的現象也普遍存在,但他們嚴管的做法卻值得我們借鑑。

提高科學素養 依法懲處造謠惑衆

“癌症”“造假”成謠言關鍵詞

報告指出,在所有謠言中,健康養生、奇聞趣事、食品安全類文章佔比位列前三,分別爲38.77%、27.08%和13.23%。健康養生類謠言有兩大主題:一是編造和誇大健康危害,比如“80%癌症是因爲在車裏喝礦泉水”“手術或放化療會加速癌細胞擴散”;二是散播錯誤健康信息,比如鼓吹食用某些食物可以防治癌症,“人體的自愈力可以治百病”等。值得注意的是,近1/3的健康養生類謠言涉及癌症,捏造“致癌”吸引讀者,或拿“防癌”“抗癌”來做營銷,令人防不勝防。在食品安全類謠言中,“勾兌”“假冒”“添加劑”“激素”等詞常被用於渲染某類食品不安全。總體看來,公衆最怕“造假”二字,表現出對當前食品加工技術的不信任。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副主任何凌南博士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健康養生和食品安全之所以成爲兩大謠言重災區,與傳統文化、社會發展階段有關。健康養生方面,我國擁有非常多樣和豐富的養生傳統,但其中存在一些糟粕,成爲謠言的溫牀。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病率逐年升高,防治疾病成爲百姓一大需求,也催生出大量謠言。食品安全方面,俗話說“民以食爲天”,中國人向來重視飲食的品質和安全,隨着食品生產方式從農業化轉向工業化,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相繼曝出,增加了人們對這一領域的懷疑和不確定性,一有風吹草動謠言就會迅速蔓延。

提高科學素養 依法懲處造謠惑衆 第2張

謠言有四大特徵

這麼多謠言都是誰編的?何凌南分析,謠言製造者可分爲三類:一類是得到消息後覺得很可怕,出於提醒他人的目的,將信息傳播出去,初衷雖是善意的,卻傳播了謠言;第二類是爲了體現自己得到信息更早,瞭解得更多,比他人有優勢,於是迅速傳播未經查證的謠言;三是出於私利,比如一些互聯網公司爲了獲得更多點擊量,刻意製造謠言,這種需要嚴厲打擊。何凌南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爲了傳播更廣、影響力更大,謠言文章非常重視起標題,往往具備四大套路。

感嘆命令引注意。過去,信息比較匱乏,大多數人處於“信息飢渴”狀態,而進入互聯網時代後,信息供給非常充分,甚至過剩。爲了爭奪讀者有限的注意,信息之間是競爭關係,從而產生“標題黨”,比如在謠言標題中加入感嘆甚至命令的語氣,或者連續使用歎號。

假借權威增可信。人們面對的信息太多,不能充分理解和消化,便需要權威或專家告訴自己該怎麼做。爲了增加可信度,謠言往往假借權威,比如利用人民日報、央視、名醫、哈佛大學等說法,增大自己的擴散度。

誇張表達來恐嚇。社會心理學中,存在“恐懼說服”的說法,比如爲了讓大衆認識到吸菸有害健康,禁菸宣傳中總會出現變黑的肺等畫面,想以恐懼實現說服的目的。謠言也學會了這點,喜歡強調後果的嚴重性,喚起恐懼感。

煽情路線促轉發。互聯網爲我們搭建起一個龐大的社交網絡,以微信朋友圈爲例,都是親朋好友或有交集的人,大家往往具有重疊的社會身份或情緒。謠言往往注重煽情,喚起人們的情緒,讓人覺得自己有義務轉發這個信息來提醒他人,於是導致了社交媒體上謠言滿天飛的情況。

何凌南強調,謠言往往具備上述四種特徵,但並非符合上述四種特徵的信息就是謠言,判斷謠言的根本依據在於內容是否真實和科學。

提高科學素養 依法懲處造謠惑衆 第3張

國外嚴管健康謠言

健康謠言並非我國獨有,發達國家也曾面臨非常相似的問題。美國在工業化轉型階段,曾出現很多健康謠言,比如“漢堡中的肉是蟲子做的”“某排毒產品能預防結腸癌”;在德國,“雞飼料受到二噁英污染,不要再吃雞蛋了”“綠茶含農藥,喝了會致癌”等謠言一度讓人們深信不疑;英國也不例外,“長期生活在WiFi環境裏會致癌”“吃芹菜能燃燒脂肪”等謠言流傳了很久。爲了治理謠言,各國想了很多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堵住網絡謠言出口。大多數謠言都是在網絡上散播的。爲了堵住這一出口,美國自1991年處理首例網絡謠言侵權案以來,已制定《禁止利用電腦犯罪法》《電腦犯罪法》《通訊正當行爲法》等130餘部法規,規定在網絡上散佈謠言,造成他人名譽損害或民衆恐慌者,應承擔民事責任。美國還實施了社交媒體研究計劃,對網絡欺騙性信息等進行監測、分類和追蹤。德國聯邦刑警局、家庭部下轄的“青少年有害媒體審覈署”、衛生部都有網頁健康內容審覈權,一旦發現健康謠言,有權屏蔽特定網頁甚至關閉網站。此外,英國國會內政事務委員會從去年開始調查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的社會輿論導向。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