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曝光臺 > 女童被困車內致死 夏天小心車裏這些“殺人兇手”

女童被困車內致死 夏天小心車裏這些“殺人兇手”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7月12日全國各地普遍進入“燒烤”模式,北京的最高溫更是飆升到38.7℃。與此同時,網曝山東省沂水縣3歲女童被園長遺忘車內近10小時,最後被發現死亡。夏季的愛車怎麼就變身“殺手”了?下面專家爲大家分析,希望能爲夏季開車安全給出一些警示。

女童被困車內致死 夏天小心車裏這些“殺人兇手”

車內高溫毒氣多

夏季汽車在外面放了一段時間後,剛坐進去時就像進了烤爐一樣,不僅讓人汗如雨下,有時還會令人感覺胸悶、頭痛。專家表示,這不僅僅是高溫引起的,車內有害物質增多才是真正的“元兇”。

最新研究顯示,高溫日曬後,密閉車廂內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會從標準值每立方米小於50微克的濃度上升到400至800微克,增加152倍,其中包含聚苯乙烯、甲苯和甲醇等有害物質。

車廂裏的儀表板等合成纖維含有苯類,其中的甲苯可能讓孩子罹患白血病,也可能導致孕婦流產和畸胎等;地毯等裝潢物中含有甲醛,對人體的嗅覺、肺功能、肝功能、免疫系統等都有不良作用;甲醇則主要來自車內芳香劑,長期吸入可導致腦神經受損。

當車內這些有機溶劑濃度升高時,駕者或乘客就容易出現頭暈、喉嚨痛、眼睛刺激感、肌肉痠痛等中毒症狀。

因此,女童生前不僅長時間處於高溫密封的環境中,而且還呼吸着越來越濃的有毒氣體。

兩招給夏季車內降降溫

女童車內致死事件讓我們震驚,也警醒我們夏季駕駛愛車前,一定要注意通風降溫。

1 上車後先通風3~5分鐘

空調污染直接影響車內空氣質量,長時間封閉的車內,空調過濾器和管道系統中不但會積存大量化學性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蟎蟲、黴菌等生物性污染問題也會增加,所以,上車後先開窗通風,空調開啓3~5分鐘以後再關閉車窗。

2 扇動車門,30秒降溫8℃

通風后車內有毒氣體得到了釋放,那麼車內的高溫不退怎麼辦?日本埼玉大學部空氣力學教授酒井勝弘曾提出一個快速讓車內降溫的方法:先打開副駕駛位車窗,再連續開關司機位車門5次以上,車內氣溫會在30秒內降低約8℃。

對此,有媒體做了測試,氣溫32℃左右時,將車停在戶外曬4個小時,車內溫度達到50℃。然後按上述方法開關車門七八次,車內溫度降至約40℃。隨着開關車門次數增加,溫度會進一步下降。

專家指出,經太陽暴曬後,車內溫度通常比外面高,多次開關車門可以迫使空氣對流,從而將車內熱氣排出,車外冷空氣進入,達到降溫效果。

多次開關車門會影響車門的壽命。更簡單的方法是,打開所有車門,幾分鐘後,空氣自然對流也能降低車內溫度。不過,相較於開關車門的方法,若車外無風,降溫速度會稍慢些。

此外,黃寶陵指出,雖然車內溫度很容易降下來,但方向盤及座位的熱交換比較慢,溫度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化。可用溼毛巾或者溼紙巾擦拭,效果比較明顯,也可以把毛巾蓋在方向盤上,利用水分蒸發的原理,帶走方向盤的熱量。

夏天車裏要“排雷”

除了高溫和有害氣體的危害,車內還隨處擺放着一些可能引發車禍、自燃的“兇手”。夏季不妨排查一下愛車,看看是否存放有下列物件,早點給車內“排雷”。

1 一次性打火機。

很多喜歡抽菸的司機,習慣將打火機放在儀表臺上。由於一次性打火機中有液態丁烷,長時間暴曬後內部壓力會隨之增加,再加上摩擦、擠壓、碰撞,很容易爆炸。

2 汽車香水。

香水揮發後會產生一種易燃氣體,其爆炸臨界點爲49℃。據監測,夏天只需陽光照射15分鐘,密閉停放的汽車溫度就會達到65℃,這很容易引起香水爆炸。

3 老花鏡。

很多上了歲數的司機或乘客,習慣在車上放一副老花鏡,以便堵車時看報紙打發時間。但如果車輛正好停在陽光暴曬的地方,就十分危險了。因爲花鏡屬於凸透鏡,容易將光線聚在一起,時間一長,易引起火災。

4 碳酸飲料。

含有二氧化碳氣體的碳酸飲料,高溫下很容易膨脹而引起爆裂。因此,司機應選擇一些紙質包裝或不含氣體的果汁飲料,而像可樂這樣的碳酸飲料最好隨買隨喝。

5 光盤

光盤中含有大量的雙酚A和苯,光盤表面的印刷油墨也會含有苯、重金屬等物質,尤其是製作工藝不好的盜版光盤,危害更大。

夏季車內溫度高,加上太陽直曬等,當溫度達到60℃以上時,這些有害物質受熱很容易擴散到空氣中,造成車內空氣污染,可能會導致頭暈、噁心,雙酚A還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可明顯增加癌症的發病率。

6 手機、數碼相機。

如果陽光強烈,手機會因溫度過高出現機械問題,嚴重甚至導致爆炸。數碼相機這種高精密儀器也不要放在溫度過高的環境中,雖然對汽車不會造成太大損害,但對自身的傷害卻不小。

此外,電池、藥品、食品也不要放在車內,電池在高溫下也可能引起爆炸,而藥品和食品會因高溫加快變質的速度。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