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天地 > 疾病預防 > 流鼻涕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 看這8點一秒判斷感冒類型!

流鼻涕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 看這8點一秒判斷感冒類型!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醫上我們講究對症治療,將感冒分爲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如何區分感冒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呢?流鼻涕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呢?

流鼻涕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

還需根據以下情況具體判斷。

我們不能光憑患者有流鼻涕這一個症狀,就判斷說患者屬於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因爲這兩種類型的感冒都有流鼻涕症狀,因此光憑流鼻涕是不能區分患者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的,還需根據流鼻涕的具體情況來判斷才準確。

流鼻涕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 看這8點一秒判斷感冒類型!

如何根據流鼻涕來判斷感冒是風熱還是風寒

1、看鼻涕顏色

鼻涕顏色白——風寒感冒

鼻涕顏色黃、青——風熱感冒

2、看鼻涕濃稠度

鼻涕清、稀——風寒感冒

鼻涕濁、綢——風熱感冒

流鼻涕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 看這8點一秒判斷感冒類型! 第2張

判斷風寒還是風熱加上這些症狀判斷更準

1、看舌苔

風寒:舌苔白。

風熱:舌苔黃、紅。

2、看痰液

風寒:咳嗽的痰較稀、白、黏。

風熱:咳嗽的痰黃、稠,不易咳出。

3、看季節

風寒:多在秋冬較多。

風熱:多在夏季較多。

4、看是否嗓子疼

風寒:一般來說,風寒感冒嗓子不會疼,只是乾咳,沒有紅腫等情況。

風熱:嗓子比較疼,有紅腫、咽東西疼的情況,就說明是風熱感冒了。

5、看是否口乾

風寒:如果感冒了口不幹,說明是風寒感冒。

風熱:如果口乾舌燥的,總想喝水,總覺得口渴,說明是風熱感冒了。

6、看怕冷的程度

風寒:一般來說,風寒感冒會比較明顯的怕冷,體溫升高。

風熱:風熱感冒怕冷沒有那麼明顯,或者不會怕冷。不過通常表現不出來,要多注意觀察是否打寒噤。

7、看是否出汗

風寒:風寒感冒一般無汗,不輕易的出汗。

風熱:風熱感冒的時候,往往出虛汗的。

備註:

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有以下共同點,如:咳嗽、頭痛、厭食、無力、煩躁等。

流鼻涕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 看這8點一秒判斷感冒類型! 第3張

流稀白鼻涕風寒感冒怎麼辦

1、食療法

蒸大蒜水

功效:大蒜性溫,入脾胃、肺經,治療寒性咳嗽、腎虛咳嗽效果非常好。

做法:取大蒜2~3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入一粒冰糖,把碗加蓋放入鍋中去蒸,大火燒開後改用小火蒸15分鐘即可。當碗裏的蒜水溫熱時餵給孩子喝,大蒜可以不吃。一般一天2~3次,一次小半碗。

紫蘇粥

功效:溫中暖脾,宣肺止咳。適用於外感受風寒之邪惡,兒童咳嗽痰多,飲食減少等。

做法:紫蘇葉10克,粳米50克。先用水如常法熬煮米粥,待粥將成時再將紫蘇葉洗淨後切碎,人粥中繼續熬煮,乘溫食之。

白蘿蔔蜂蜜

功效:發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風寒咳嗽。

做法:大白蘿蔔1個,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黃2克。將蘿蔔洗淨,切片,放入碗內,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黃等共蒸半小時趁熱頓服,臥牀見汗即愈。

2、喝風寒感冒藥

風寒感冒藥多帶有“祛風”“散寒”“風寒”等字眼。風寒感冒中成藥常以麻黃、桂枝、細辛、羌活、蘇葉、生薑、荊芥、防風爲主要成分。

流鼻涕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 看這8點一秒判斷感冒類型! 第4張

中醫上我們講究對症治療,將感冒分爲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如何區分感冒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呢?流鼻涕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呢?

流黃稠鼻涕風熱感冒怎麼辦

1、食療法

羅漢果柿餅湯

功效:清肺熱,去痰火,止咳嗽。治小兒百日咳及痰火咳嗽等症。

做法:羅漢果半個,柿餅3個,冰糖30克。加清水兩碗半共煮至一碗半,再下冰糖,去渣,1天分3次飲完。

銀耳鴨蛋湯

功效:治陰虛肺燥之咳嗽痰少,咽乾口渴等症。

做法:銀耳15,冰糖25克,鴨蛋1只。銀耳與冰糖共煮,水沸後打入鴨蛋,每日服2次。滋陰清肺,止渴生津。

無花果冰糖水

功效:祛痰理氣,潤肺止咳,解毒潤腸。治肺熱咳嗽,聲音嘶啞,咽乾喉痛,便祕,痔瘡出血等。

做法:無花果30克,冰糖適量。將無花果洗淨,加水與冰糖共煮。每日1次,連服3—5天可顯效。

2、喝風熱感冒藥

風熱感冒藥多帶有“清熱”“解毒”等字樣。像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菊花、桑葉、薄荷、黃芩、黃連、大青葉這些聽起來耳熟的中藥,常爲風熱感冒藥的主要成分。

注意:風熱感冒要是當風寒感冒治會加重病情

雖說感冒是一種自愈性的疾病,適當的吃藥、打針或食療等方法治療能緩解病症,但若還沒有分清感冒類型,錯把風熱感冒要是當風寒感冒治或是把風寒感冒要是當風熱感冒治,都會加重患者病情,拖延病情恢復的時間。

流鼻涕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 看這8點一秒判斷感冒類型! 第5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