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76歲老人食道最細處僅1.5毫米 吃頓飯需數小時

76歲老人食道最細處僅1.5毫米 吃頓飯需數小時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2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打小吃啥吐啥,一碗麪條也要吃一個多小時。

76歲老人食道最細處僅1.5毫米 吃頓飯需數小時

76歲的趙大爺被這種怪病折騰了幾十年,日前,終於被專家找到病根,他的食管最細的地方只有1.5毫米,是正常人的十分之一。

他的夢想

只想痛快吃頓飯

76歲的趙大爺來自駐馬店農村,打他出生起,一吃奶就吐,更別說吃其他食物。

親戚朋友都認爲他得了怪病,根本沒法養活,還勸他媽媽放棄他。

可不管再難,母親還是不忍心拋棄自己的孩子,就一點一點地用奶水餵養,餵了吐,吐完了再喂。

就這樣,趙大爺艱難地活了下來,而且成人後還當上了生產隊長,並獲得了一個“特殊”待遇:進人民公社食堂吃飯不用排隊,隨到隨吃。

即使這樣,他一頓飯也需要吃很長時間,短則一個多小時,長則三個多小時。只能一點點嚼碎,用湯水慢慢送下去,時不時還要吐出來。結果他常常是第一個去食堂吃飯,等工人收拾碗筷時還沒吃完……

食管狹窄

只有正常人的十分之一粗

河南省人民醫院介入科曹廣劭醫師至今還記得剛接診趙大爺時,他女兒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夫,求求您,讓俺爹好歹能痛痛快快吃頓飯吧。

原來,爲了讓老人圓這個夢,這幾年,女兒帶着他四處求醫,但都沒有效果。

11月初,趙大爺在家人陪同下,來到省人民醫院介入科,最終被確診爲“先天性食管狹窄”。

曹廣劭說,正常人的食管有1.5~2.5釐米粗,而趙大爺的食道最細部分直徑只有1.5毫米。

省人民醫院介入科主任李天曉介紹,先天性食管狹窄在臨牀上非常罕見,目前有文獻記錄的,國內也僅有十幾例,而且都是幼兒。因爲這類患者如不治療,存活率非常低。像趙大爺這樣的高齡患者在文獻記錄中尚屬首例,實屬奇蹟。

上一週,趙大爺接受了兩次食道擴張術,醫生使用直徑大小不一的球囊,由小漸大經口依次放入趙大爺的食管狹窄段,通過向囊內注水,使狹窄段食管逐步得到擴張。

如今趙大爺終於能夠像正常人一樣吃飯了,以前吃麪條也要一個多小時,現在20多分鐘就搞定。(鄭筱倩)

飛華小百科:

什麼是先天性食管狹窄?

先天性食管狹窄是指生後即已存在的因食管壁結構內在狹窄的畸形。在臨牀上十分罕見,多於幼年時發病,常需要手術治療。本病是因食管胚胎髮育過程中,氣管、食管隔膜基底部或食管側嵴中胚葉成分過度增生的結果,多發生在氣管分叉以下位置。

特徵表現是進餐後的食物反流,攝取半固體或固體食物時症狀更加明顯。反流物中主要爲唾液和消化不良的乳汁或食物,並無酸味亦不含膽汁。患者可出現嗆咳或發紺。年長兒受事物壓迫氣管或支氣管,產生喘息。

據統計,真性先天性食管狹窄的發生率爲每2.5萬~5萬新生兒中1例。至1995年止全世界文獻描述的先天性食管狹窄僅500例,其中中國文獻(1987)報道先天性食管狹窄6例。日本較世界其他國家的發生率都高(1981年日本文獻曾報道先天性食管狹窄71例)。其中伴發其他畸形者約有17%~33%,主要伴發畸形有:食管閉鎖並(或)無氣管食管瘻、H型氣管食管瘻、心臟畸形、腸閉鎖、中腸扭轉、肛門直腸畸形、尿道下裂、頭、面、四肢畸形和染色體異常。

本病採用擴張療法效果良好,狹窄嚴重或狹窄段過長則需外科手術治療。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