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敬老院闢出護理院 長寧逸仙二院試行“雙向轉牀”

敬老院闢出護理院 長寧逸仙二院試行“雙向轉牀”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2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茅臺路,一條安靜的小馬路,長寧區逸仙第二敬老院坐落於此。秋日下午,街邊梧桐落葉的映襯下,敬老院其貌不揚的大廳裏透出濃濃暖意。

敬老院闢出護理院 長寧逸仙二院試行“雙向轉牀”

一年多以前,這家小小敬老院大膽拋出了醫養結合的“探路石”——闢出99張牀位專設護理院,試行敬老院與護理院之間的“雙向轉牀”,一來緩解慢性病老人在各大醫院壓牀現象,二來彌補敬老院“重養輕治”的硬傷。

近一年來,老人中先後有200多人次實現了“雙向轉牀”,護理院的牀位也保持着30%左右的合理流轉率。“這就足夠了”,敬老院管理方這樣評價自己的成績。

“有老人一年間進出養老院近十次”

張惠琴,從事醫療機構管理數十年,如今身兼二職——逸仙第二敬老院和文傑護理院的“一把手”。養老院的這次探路,被張惠琴描述成“困頓中的無奈之舉”。

困頓,源於牀位資源的浪費。養老院牀位一鋪難求是普遍情況。就逸仙二院來說,入住的200多名老人平均年齡在80歲以上,“進來了就不太容易出去,牀位流轉率很低。”張惠琴介紹,這些老人基本都患有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且容易發生腦梗、心臟病及骨骼受傷等情況,常常需要送入醫院就醫。

養老院老人就醫,一方面需要家屬親友陪同,另一方面養老牀位必須“虛席以待”,空鋪等候他們回來。一些急病期後需要長期康復的老人,爲了得到專業的康復護理,不得不在不同醫院間、醫院與養老院間頻繁轉院,“極個別的,一年間進出養老院近十次。麻煩之外,造成了牀位資源的浪費。”

在長寧區相關部門支持下,成立七年的逸仙二院率先探步,盤活自身資源,試圖讓老有所養、老有所醫不出院門實現“短駁”。

動態評估,由醫生決定老人去向

2012年底,逸仙二院拿出二樓一層樓面共99張牀位成立文傑老年護理院,並取得衛生部門執業證照,納入了市醫保定點醫院。敬老院與護理院兩塊牌子,但管理層是一套班子。人員實行統一招聘、統一派工,在經營上兩院收支分開。

目前兩院共有工作人員約200人,其中醫技人員近80人,行政後勤人員40人,護工57人。醫技人員中,門診醫生以退休返聘爲主,住院醫生則主要是三四十歲的年輕骨幹。

護理院設有內科、全科、中醫科、腫瘤科、康復科、臨終關懷科、醫學影像科、放射科、檢驗科、中西藥房等,按照一級醫院標準享受住院醫保,醫保規定額度爲每天140元/人。

張惠琴說,統一管理的最大好處就是促進雙向轉診。

但凡有老人入住養老院,首先要接受全面的健康評估,由專業醫師確定老人的去向——健康狀況穩定的,直接進養老院;處於急病期後康復階段的可以先進護理院。

入住後,有動態健康評估:一旦老人病情有變化或趨於穩定,就可以在護理院及敬老院間相互轉診。養老及護理牀位有了最大限度的流轉和利用,目前平均每月有20名老人在兩院間相互轉牀。

事前籤承諾,堵住“賴牀族”

中心城區護理牀位極其稀缺的大背景下,文傑護理院30%的牀位流轉率幾近“神話”。對此,張惠琴說,入住前,護理院要求每位老人及其家屬都簽署一份承諾書,承諾一旦被醫生評估爲“穩定”必須轉出。不守信者將被“拉黑”,很難再享受到各類養老服務,包括入住其他養老機構。

這道門檻將很多“賴牀者”擋在了門外。經過擴建,目前護理院牀位增至150多張,一年來共有700餘人次老人出入護理院,護理牀位及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養老院和護理院日常運營也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盈利。

作爲長寧區“醫養結合”首家試點機構,逸仙二院又有了新的謀劃——拓展醫養結合服務鏈,將醫養護理服務延伸到家庭。據透露,目前該院已派出首批五名護理員和護士接受專業機構培訓,他們將走進仙霞、虹橋、周家橋、北新涇四個社區上門提供居家護理,未來這項服務還將進一步擴容。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