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經常抑鬱?警惕心血管疾病!

經常抑鬱?警惕心血管疾病!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3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劉梅顏,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基礎學組成員、中國醫師協會全科分會雙心(心臟心理)學組常務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全科分會常委。

經常抑鬱?警惕心血管疾病!

目前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其中很多患者都與不良情緒相關或被不良情緒所影響。不良情緒可以引發或加重心臟病,我們通常所說的心臟神經官能症即屬於“雙心疾病”的範疇。有一些患者出現心慌、胸悶、胸痛、汗出等症狀,但去醫院進行多次檢查仍然找不到原因,效果寥寥,也有一部分患者本身心臟病不嚴重,但屢屢因爲情緒問題導致急重症的發生........雙心病往往就在我們身邊,但很多患者對雙心病並不瞭解。

早在100多年前,醫生就猜想精神心理因素可能在心臟疾病發生髮展中起重要作用。隨着醫學的發展,大量證據表明,包括抑鬱和焦慮在內的精神心理問題對人的心臟有不良影響。自2008年起,美國、歐洲及加拿大等國家指出,對於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應常規進行抑鬱篩查,這是數十年來雙心醫學通過科學論證逐步發展的結果。

雙心醫學發展簡史

心身疾病認識深入啓動雙心醫學發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劉梅顏教授介紹,1980年美國心身醫學研究所將心身疾病定義爲“由環境心理應激引起和加重軀體病變的疾病”。其中明確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冠狀動脈痙攣、神經源性心絞痛、陣發性心動過速、原發性心動過緩、功能性期前收縮和心臟神經症等心血管疾病與精神心理因素相關,即目前所指的雙心疾病範疇。

1998年,來自世界各地的38位專家召開了心理-心臟病學現狀及共識會議,規範了心理-心臟病學的概念、研究手段及干預治療等。此後,歐美對心理-心臟病治療干預進行評估,促進了雙心醫學的快速發展。

醫學模式轉變促進雙心醫學發展

20世紀70年代,恩格爾(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指出社會發展、環境改變及壓力增加會導致慢性疾病發生。這些疾病與心理社會因素相關,將取代傳染病成爲危害人類的重要疾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心理疾患將成爲社會負擔最重疾病。社會心理因素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和死亡率,對預後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研究人類健康和疾病時,必須研究社會-心理因素可能產生的影響,雙心醫學無疑是對新醫學模式的最好詮釋。

流行病學資料及現狀

抑鬱好發於心血管疾病患者

儘管各項研究的樣本量及抑鬱的評價標準不同,但取得的結果相對一致:患者發生心肌梗死後抑鬱的發病率是普通人羣的3倍。美國國家健康調查顯示,心臟病患者重症抑鬱發病率爲9.3%,而無軀體疾病者發病率爲4.8%;其他慢性疾病的抑鬱症發病率爲7.9%~17%。研究發現抑鬱與慢性疾病往往共存,而這類患者更易尋求急診的幫助、住院次數較多、住院時間和康復時間也更長。

抑鬱使心血管疾病預後惡化

抑鬱程度與心臟事件間存在線性關係:抑鬱越嚴重,心臟事件發病越早、病情越嚴重。各研究間樣本量、入組標準、選取變量、終點設定、隨訪時間等諸多不同使結果存在差異,但仍可發現共同的趨勢:在患者發生心梗後的1~2年,若合併抑鬱會使心臟事件再發風險加倍。

中國的雙心流行病學資料及存在問題

針對心血管病患者心理障礙的國內研究多侷限於區域或回顧性分析。另外,中國雙心疾病的識別率和治療率仍較低。研究顯示,急性心梗後抑鬱的及時診斷率不到10%,而有效干預措施的實施更少之又少。其原因在於心臟科醫生對疾病認識不足,且抑鬱與心梗所致的軀體虛弱等症狀間存在相似性,難以分辨。

2005年1月~2月在北京10家二、三級醫院的心血管專科門診對連續就診患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3260例患者中,焦慮發生率爲42.5%,抑鬱發生率爲7.1%。在心血管科最常見的冠心病和高血壓人羣中,抑鬱發生率分別爲9.2%和4.9%,焦慮發生率分別爲45.8%和47.2%。

如何應對“雙心”患者

抑鬱是高致殘、高發病疾病,從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現到對疾病治療的依從性,對人的影響無處不在。劉教授指出,目前迫切需要改變我國雙心疾病低識別、低治療的現狀,建議應從篩查入手,建立規範的雙心疾病診療流程。

目前證據顯示,大約有一半心血管醫生認爲應該對他們的患者進行抗抑鬱治療,但很多抑鬱患者由於漏診而不能及時接受治療。有很多病例表明抑鬱可能在心臟病事件發生前就有,或是發生後持續存在。抑鬱會使心臟病預後惡化,導致更高的死亡率和發病率、對原有心臟病的治療依從性差、心臟康復的機會較少、生活質量更差。因此,需要評估心臟病患者的抑鬱狀況,便於合理制定治療目標。

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無論是處於疾病的早期、中期或晚期,均應常規關注情緒及心理,建立簡單篩查機制。對共病患者進行及時干預治療會改善心血管疾病預後,對篩查陽性者應考慮該患者現有抑鬱或焦慮狀態的可能持續時間、需要採取的治療方式、如何隨訪和後續的治療計劃等。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