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胸外按壓1小時救回心梗父親命

胸外按壓1小時救回心梗父親命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2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位50多歲的父親在家突發心梗,從發病倒地到送到醫院,差不多花了一個小時。按常理,這基本上是救不回來了,幸虧學醫的女兒在發病後全程爲父親進行胸外按壓,整整一小時,雖然壓斷了肋骨,但救回了父親的性命。昨天是全國第四屆“白金十分鐘-全國自救互救活動日”,在江蘇省人民醫院舉行的羣教活動上,急診專家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傳奇”故事。專家表示,緊急傷病事件發生後的十分鐘左右,是急救處置的關鍵時期,但這個時間專業醫生很難到場,因此也成了急救的“盲區”。

胸外按壓1小時救回心梗父親命

“傳奇”案例

女兒胸外按壓1小時救回父親

這是發生在南京的成功急救的案例。江蘇省人民醫院急救中心陳彥副主任告訴記者,今年三月份,一位50多歲的父親在家突然暈倒,幸好那天,在南京醫科大學學醫的女兒也在家中。女兒曾經在省人民醫院急診實習過,學過急救的知識。看到父親倒地,預計是心梗,於是立即爲父親進行心肺復甦,到120到來後、救護車送院途中都沒有停止。在120救護車將父親送到省人民醫院急診科時,距離這位父親昏倒已經有1個小時了。醫生驚喜地發現,這位父親還有生命體徵,於是立即採用一切急救方法,用上了除顫儀和心臟急救,最終成功地把患者搶救了回來。雖然一個小時的胸外按壓壓斷了這位父親好幾根肋骨,但救回了他的性命,還沒有留下後遺症。

“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在臨牀中,很難看到能持續心肺復甦一小時救活過來的患者,這位患者的搶救成功很大程度是取決於他女兒的正確施救。”陳彥說。

澄清誤區

爭分奪秒送醫不是最佳方案

我國急救專業奠基人之一、85歲的江蘇省人民醫院終身教授王一鏜告訴記者,有關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有300多萬,其中超過70%的心腦血管意外事件是發生在院外。一旦呼吸心跳停止,18秒後腦缺氧,30秒後昏迷,60秒後腦細胞開始死亡,6分鐘後全部腦細胞死亡。此後每過1分鐘,除顫成功率就會降低7-10%,所以一旦發生心臟驟停,應在2-4分鐘內對患者進行心肺復甦術,通過胸外按壓,直接擠壓老人心臟產生流動,並輔以適當的人工呼吸,爲腦和其它重要器官供給有氧血供。然而,這一急救僅靠醫護人員是很難達到的。

緊急傷病事件後的十分鐘左右是急救處置的關鍵期,也被稱爲“白金十分鐘”。但從我國的情況來看,120急救人員到達現場至少需要5-10分鐘,碰到塞車等交通問題,可能時間更長。由此可見,對於心臟驟停的病人,最好的處理不是“爭分奪秒”地去醫院,而是馬上就地搶救。許多瀕臨逝世的急危重病人是否得以生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現場目擊者卓有成效的及時救護。王一鏜教授遺憾地告訴記者,我國目前大衆心肺復甦技巧普及率遠遠低於10%,搶救成功率更遠遠低於1%。

該補一課

醫院或將開百姓急救課堂

陳彥副主任也遺憾地告訴記者,從現實情況來看,緊急傷病事件發生後到120急救醫生到場之間的時間,本該是救治的關鍵期,但現實卻是一個“盲區”。“我們會碰到不少急診患者,到醫院時沒有止血、沒有簡單的包紮,有些骨折患者沒有固定,這都會給後續的救治增加難度。例如本身按壓就能幫助的止血,因爲沒有做好,患者流失血液超過1000毫升就會休克,骨折斷面是鋒利的,沒有固定好,又會損傷周圍的組織、神經。”陳彥主任說,心梗、腦梗患者的情況就更加兇險,很多家人錯過第一時間的急救,到120醫生介入時已經晚了,院外的死亡率很高。

此次全國自救互救活動日,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中心張勁鬆主任的帶領下12名急診科醫護人員都加到普及急救知識的行動中來,王一鏜教授、陳彥副主任還現場示範了氣道梗阻和心肺復甦的急救方法。“我們也在考慮,作爲一名急救工作人員,我們準備今後在醫院開設百姓急救小課堂,定期地爲老百姓普及各類急救知識。”陳彥副主任說。

鏈接

發現心跳呼吸停止怎麼辦?

1、順序:胸外按壓→打開氣道→人工通氣。

2、流程:評估環境安全→評估患者意識→大聲求救→判斷頸動脈搏動(10秒內)→胸外按壓30次→打開氣道→人工通氣2次→持續復甦30→除顫(有條件儘早除顫)→評估復甦→120現場搶救→轉院內。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