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長期使用電子產品 受慢性光刺激老來黃斑易病變

長期使用電子產品 受慢性光刺激老來黃斑易病變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2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年性黃斑變性與長期慢性的光損傷、代謝等因素密切相關,“禍根”或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種下。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應有所剋制,屏幕亮度應柔和適中,減少對眼睛的刺激。

長期使用電子產品 受慢性光刺激老來黃斑易病變

致盲性老年性眼病有多種,很多老人視力下降,只知有白內障,總在等待白內障“成熟”,而錯過了老年性黃斑病等眼病的最佳治療時機。事實上,若不及早防治,老年性黃斑病預後不如白內障。專家表示,老年性黃斑病變可能與易患基因體質有關,但“禍根”也許在青少年時期就種下了,長期的生活、工作環境、飲食習慣等是不可忽略的發病因素。專家建議從年輕時就要開始預防,莫長時間在烈日下、強光線下逗留,尤其要避免日光、雪光、電弧光等強光直射入眼;使用電腦、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的時間有所剋制,屏幕亮度應柔和適中,儘量減少對眼睛的刺激。

早期黃斑病變日常沒感覺

黃斑人人有病變原因多樣

眼底“黃斑”是什麼東西?

除了先天性黃斑缺損以外,其實每個正常人的眼底都有黃斑。專家解釋說,黃斑是眼底視網膜特殊的結構,居於眼底光學中央區,是眼底視網膜視覺功能最重要的區域,雖然它佔眼底面積的5%都不到,但是90%以上的視功能都靠它,它掌控着眼睛的光覺、色覺、形覺。一旦黃斑得了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視物變形、色覺異常等症狀。

黃斑病可由遺傳性病變、老年性改變、炎症性病變所引起,也可受其他眼底病變所累及。遺傳性黃斑病變可有家族遺傳史,最常見於青少年期起病,治療上比較棘手。年齡性黃斑病變主要有老年黃斑變性、老年性特發性視網膜前膜和老年性黃斑裂孔等改變,如果早期得以診斷和適當的治療,可使病情改善或穩定。常見的黃斑病還包括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中心性滲出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等。此外,由其他可能損傷到眼底黃斑區的眼病還包括有各種視網膜脈絡膜炎、視膜靜脈阻塞、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高度近視眼等。

老年性黃斑病變比白內障更棘手

“致盲性老年性眼病有多種,讓人感到痛惜的是,很多人只認識白內障,甚至把它當成唯一的致盲原因。眼睛視力一下降,就在等着白內障‘成熟’,而錯過了黃斑病等致盲性眼病的治療時機。”專家指出,其實黃斑病比白內障的預後更嚴重。因爲老年性白內障是一種可治癒的致盲性眼病,只要進行手術摘除白內障就可以了,而老年黃斑病的治療方法儘管很多,但目前都不能達到滿意效果。

“但發病早期是可以通過規範的治療控制病情的。”專家強調,每年體檢查眼,不光要查眼,最好也查一查眼底。而從臨牀觀察來看,老年性黃斑變性多發於45歲以上的人羣,發病率逐年增高。他分析稱,老年黃斑變性又分爲乾性(萎縮性)和溼性(滲出性)兩類。臨牀發現,乾性老年黃斑變性最先會出現視物模糊,尤其眼睛正前方,會有黑影或視物變形;而溼性老年黃斑變性是由於視網膜產生了新生血管,引起視網膜水腫、出血,最後會結疤,視力會受到不可逆的損害。而從病程發展來看,乾性病變進展緩慢,視力逐漸下降,不會發生眼底出血及滲出;溼性者病程發展快,可因視網膜下發生的新生血管破裂出血,使視力突然下降,甚至失明。

避免長期光刺激定期做眼科檢查

“不過,老年性黃斑變性也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從年輕時開始注意防護,就有可能避免或延遲發病。”專家提醒說,黃斑變性可能與易患基因體質有關,但長期的生活、工作環境、飲食習慣等則是不可忽略的發病因素。

老年性黃斑變性與長期慢性的光損傷、遺傳、代謝、營養等因素密切相關。黃斑區是視覺功能最敏銳的區域,也是視網膜最嬌嫩、最容易受損的區域。它最畏懼強光刺激,因此青少年應避免過長時間在烈日下、強光下逗留,尤其要避免日光、雪光、電弧光等強光直射入眼,確因工作需要的要戴有防紫外線功能的墨鏡。

更值得提醒的是,現代人工作、學習、娛樂都離不開電腦、手機、電視等,無論哪個年齡段,建議在使用這些電子設備時都應有所剋制,使用時注意把屏幕亮度調得比較柔和適中。即使是工作、學習需要,也要注意不要過長時間用眼,通常盯着電子屏幕連續操作1小時後,要讓眼睛休息5~10分鐘。另外,調查表明長期吸菸是黃斑變性的一個重要的發病因素,調查還表明黃斑變性和高血壓、高血脂有密切關係。因此,從年輕開始就要不吸菸、不酗酒,膳食平衡多樣化,控制好血壓、血脂。

而對於一切與強光接觸密切的職業,如海員、登山隊員等,在作業過程中更要注意護眼,最好能定期到眼科做檢查。另外,中度、高度近視者、患過眼底病者或做過內眼手術者,也要對黃斑病變多一份警惕。

相關閱讀:

黃斑變性易致50歲以上人羣失明早期發現是關鍵

睡前手機打遊戲誘發乾眼症

“眨、捂、按、吃”教你四招有效防乾眼症

上班族乾眼症是常見疾病六大誘因需自我調節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