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羚動*運動損傷關愛行動啓動

羚動*運動損傷關愛行動啓動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2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羚動*運動損傷關愛行動啓動

“羚動”總體社會價值

從廣場舞,到暴走隊,從健身到集體騎遊,中國人如今已愈發意識到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於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全民健身熱潮已如火如荼。對於白領一族而言,長期的辦公室伏案工作缺乏鍛鍊對健康的負面影響較大,因此,他們在業餘時間積極開展健身運動,但有些問題也隨之而來。

冬日暖陽裏的老年朋友也是運動健將,他們有些平時患有急、慢性肩痛,於是就在廣場鍛鍊時努力掄肩膀。肩膀爲何會這樣痛?是否是小毛病掄一掄就好了?這些問題也隨之而來。

鍛鍊意識崛起之快使人們對於科學的運動保護還缺乏科學的認知,錯誤的運動方式有時會造成意外損害。長期的勞作,到了中老年會出現勞損,帶來肌腱病以及肌腱或韌帶的撕裂、軟骨層損傷等問題,人們對這些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往往不知因何而痛,不瞭解、不重視、引發了更麻煩的問題。

運動醫學是運動的保護盾,始終與運動相伴相隨,捍衛運動給生命帶來的正能量,我國運動損傷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大多數人對運動醫學知識量不足,對於運動損傷的相關知識應該作爲一門爲廣大民衆所掌握的常識。

2015年11月27日,“羚動*運動損傷關愛行動”啓動會在北京舉行,昭示着這場面向廣大民衆開展的運動醫學知識“醫患面對面”教育普及行動正式啓動。據悉,首站醫患面對面將於2016年上半年在首都北京舉行,屆時,衆多有運動損傷疾患的市民與醫學知識愛好者將與專家團現場切磋求索,對這項關愛行動進行關注。

“羚動*運動損傷關愛行動”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醫學分會和北京醫學會運動醫學分會聯合發起,由國內的運動醫學專家聯合組辦,面向公衆、患者進行運動損傷和中老年退行性疾病的系列教育活動,使大家能夠科學地認識、對待運動損傷,併爲那些正患有肩肘膝踝部位肌腱、韌帶等傷病的患者提供治療建議和康復指導,義務地構建一個權威運動醫學專家與公衆面對面進行宣教、給出診斷意見的契機和平臺。“羚動關愛行動”專家團由全國知名運動醫學專家組成,他們是:著名創傷外科及運動醫學專家、北京積水潭醫院王滿宜教授、著名運動醫學專家、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醫院李國平教授、天津醫院馬信龍教授、知名運動醫學專家、北京積水潭醫院馮華教授、魯誼教授、天津醫院黃競敏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王飛教授、資深運動康復專家、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國家隊醫務管理處詹暉處長、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醫院周敬濱教授。“羚動”專家團旨在提升公衆對“運動醫學”的認知,最終使廣大民衆懂得科學運動,懂得在運動損傷初期進行自我判斷,選對科室和醫生,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從而降低醫療成本。

羚動專家教我“運動醫學就是骨科嗎?爲什麼它與我息息相關?”

在本次羚動關愛行動啓動會上,創傷外科及運動醫學專家、北京積水潭醫院王滿宜教授與天津醫院馬信龍教授共同向大家特別講解了骨科與運動醫學的關係。專家介紹說:運動醫學是骨科的一個分支學科,它們既有聯繫也有所區別。運動醫學專門研究人體運動系統損傷的防治,包括肌肉、肌腱、關節、韌帶、軟骨等損傷。由於這類損傷好發於專業運動員或運動愛好者,故將這類疾病稱爲“運動損傷”。然而,這類疾病並不僅僅發生於運動人羣,也可能在車禍等意外傷害中出現,如肩袖撕裂、肩關節脫位、膝關節內的交叉韌帶損傷和半月板損傷等。同樣,也可能由於長期勞作反覆磨損而引起,常見於中老年人,如肩袖損傷導致的肩疼痛、膝關節內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等。因此說,運動醫學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預曝羚動知識點:常見的膝、肩、肘運動損傷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

前交叉韌帶又叫作前十字韌帶,位於膝關節內,連接股骨與脛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向前過度移位,對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有重要意義。前交叉韌帶斷裂往往是膝處在旋轉中而損傷,因爲受到外翻、外轉和過度伸直的力量,常發生於籃球、羽毛球、足球、橄欖球等運動中。

羚動專家教我“如何警覺運動中的我膝關節交叉韌帶斷了?”

就打球等運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膝關節問題,著名運動醫學專家、北京積水潭醫院馮華教授與天津醫院黃競敏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王飛教授向廣大運動愛好者介紹:運動者在運動過程中,膝關節發生強力扭轉後,常會聽到或感到膝關節內“Pop”聲響,疼痛難忍而無法再進行活動,隨後膝出現腫脹和積血。由於X線檢查不易查出這類韌帶損傷,所以急診情況下的漏診率比較高。漏診患者回家靜養,在腫脹消退後,會留下膝關節不穩、腿軟、不敢快跑等症狀。由此,在發病以後,需通過有經驗的運動醫學醫生進行體檢,並利用膝關節磁共振影像進行判斷和確診。專家一致認爲:前交叉韌帶損傷後,如不進行及時修復,關節會因長期不正常的動力變化導致骨關節炎,因此,在早期明確診斷並得到及時治療至關重要。

羚動專家教我“肩負着夢想與責任,如今我的肩膀爲何這樣痛?”

很多人都有過肩膀疼痛的經歷,有些肩痛往往影響到了生活質量。人們常會這樣說:“我的肩痛是肩周炎引起的。”對此觀點,肩肘外科專家、北京積水潭醫院的魯誼教授給出了專業的意見。他表示:傳統的概念認爲的“肩周炎”是常見病,表現爲肩痛和功能障礙、肩關節僵硬與粘連。從一定程度上說,“肩周炎”其實是肩關節周圍一系列軟組織疾病的模糊概念。在我國,既往由於診斷設備、技術不夠先進,肩關節外科的專業化程度有限,很多患者的肩痛被冠以一個統稱叫“肩周炎”。對此,魯誼教授說:在肩關節疼痛的病人中,真正的肩周炎所佔比例其實只有15%左右。目前,國際通用的診斷,對真正的“肩周炎”使用了更加專業的名稱叫“凍結肩”或“粘連性關節囊炎”,症狀是肩關節僵硬,導致肩部的疼痛和活動度喪失。

隨着近些年來中國肩關節外科和運動醫學研究的快速發展,肩痛的各種病因已經可以被明確診斷,許多肩痛並不是“肩周炎”引起的,真正的病因分門別類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論,導致肩痛常見的疾病有:肩袖撕裂、肩關節習慣性脫位、肱二頭肌長頭腱炎、肩峯下滑囊炎、Bankart損傷、肩關節周圍骨折和各類關節炎。此外,其它疾病也會導致肩部疼痛,比如冠心病、頸椎病。最常見的容易與“肩周炎”相混淆的疾病是肩袖損傷、關節盂脣損傷和肩關節周圍撞擊症。魯誼教授特別提示:不能把長期肩關節疼痛簡單地歸因於“肩周炎”,而是應當積極就醫檢查,經過肩關節專科醫師的診斷,排除其它疾病,找到肩關節疼痛的真正原因,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使您繼續靈活運動,恢復健康。

羚動專家教我“胳膊受傷以後,爲什麼肘關節沒法伸直?”

魯誼教授介紹說:導致肘關節活動受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創傷以及創傷後不恰當的治療;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和高強度體育活動;做家務時不正確的活動方式導致的慢性勞損。肘關節活動受限的患者,應首先在專科醫生那裏就診,明確其原因後再進行相應的治療,有些慢性勞損完全可以通過正確的方法進行保守治療而痊癒。魯教授特別提示:切忌因活動受限而盲目進行手法治療,以免加重病情。

羚動專家教我“出現運動損傷後我第一時間應該怎麼做?”

全民健身熱潮興起,爲了避免運動損傷,正確的運動方法和防護知識您必須知道。對此,我國著名運動醫學專家李國平教授、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醫院周敬濱教授與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國家隊醫務管理處詹暉處長共同給出了專業意見:首先,正式運動前應充分做好熱身運動。同時,運動適度可以避免大多數的運動損傷。如不慎發生運動損傷,需施行目前國際上對於急性運動損傷而制定的“RICE原則”: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Elevation(擡高)。即:對患肢進行制動休息,擡高肢體促進血液迴流,使用毛巾或其它布類包裹冰袋後再進行冰敷,適當使用彈力繃帶進行包紮加壓,繼而及時就診。

羚動*運動損傷關愛行動是在運動醫學這一疾病領域建立的第一個匯聚了國內權威運動醫學及康復專家進行醫患交流的巡迴義務活動,增進患者與運動醫學專家之間的互動,指導人們科學運動和對於損傷的康復,改進中老年慢性肌腱韌帶疾病的治療程式,構建新形式的醫患關係,爲患者與國內首屈一指的運動醫學專家們提供溝通的綠色通道。

王滿宜,著名骨科、創傷外科專家

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主任、主任醫師、北京大學醫學部、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專業方向:外傷所造成的骨與軟組織損傷,尤其在骨盆與髖臼骨折方面有較深的造詣。三次獲北京科技成果獎。主編及參與編著創傷骨科教科書多本,主譯AO內固定手冊。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論著以及譯著70餘篇。曾多次在瑞士、美國、德國進修學習並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內固定學會組織的國際講座教學工作。

學術團體及專業雜誌任職情況:

1.國家科技部重點支撐項目負責人

2.《中華創傷骨科雜誌》副總編

3.《創傷外科雜誌》副總編

4.《臨牀骨科骨科雜誌》副總編

5.《中國骨傷雜誌》副總編

6.《中華外科雜誌》編委

7.《中華骨科雜誌》編委

8.《中華創傷雜誌》編委

9.《國外醫學》編委

10.《骨與關節損傷》主委

李國平,我國著名運動醫學專家,全國政協委員

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醫學分會現任主任委員、亞洲運動醫學聯合會主席、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第一副主席、國際奧委會賽事醫學委員會核心成員、中國運動醫學雜誌主編、博士研究生導師。主持多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奧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研究項目,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中英文論文100餘篇,在國內外多次獲獎。長期以來,李國平教授大力開展學科建設、教育培訓、學術交流爲中國運動醫學事業的全面發展與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馬信龍,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貼專家。

天津市天津醫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天津市中西醫結合骨科研究所所長,天津醫科大學骨科臨牀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骨科學院院長。天津醫科大學重點學科骨科學學術帶頭人、首批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天津醫院)骨科學帶頭人。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常務委員兼中西醫結合骨科學組組長兼創傷外科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常務委員兼關節外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中西醫結合骨科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老年醫學會骨質疏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研院所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肉瘤專業委員會委員、AO創傷中國委員會北區委員、華裔骨科學會理事、天津市醫學會骨科分會主任委員、天津市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主任委員、天津市醫學會創傷分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市醫師協會常務理事、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天津市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老衛生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天津市公安局第五屆特邀監督員。2007年榮獲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在脊柱外科、骨折內外固定和生物力學機制、骨折延遲癒合和不癒合、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免疫機制、人工股骨頭的個體化設計、股骨頭壞死的生物力學機制、關節外科等的臨牀和基礎研究等領域均有着精深的研究,並取得了國內外的認可。

馮華,著名運動醫學專家。主任醫師,北京積水潭醫院運動損傷科主任。任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鏡學組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骨科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骨科學會專業委員會關節鏡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運動醫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計算機輔助外科技術分會委員、《中華創傷骨科雜誌》通訊編委、《中華外科雜誌》通訊編委、《中華骨科雜誌》編委會委員、《中國運動醫學雜誌》編委國際ISAKOS會員,並曾受聘於國家體育總局擔任2008年、2012年、2016年備戰奧運會國家隊醫療專家,亞-太骨科運動醫學協會(APOSSM)顧問成員,亞洲關節鏡協會(AAC)教育委員會成員。共出版《實用骨科運動損傷臨牀診斷》、《骨科專家病例解析叢書-關節鏡微創術》、《關節鏡疑難病例精粹》、《髕骨關節不穩定臨牀評估與治療》、《半月板損傷修復與重建》五部論著及《外側半月板移植-骨橋技術》、《內側半月板移植-骨栓技術》、《關節鏡下後交叉韌帶重建-脛骨Inlay技術》、《關節鏡下後交叉韌帶重建-脛骨隧道技術》、《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等多媒體教學光盤。

魯誼,中國肩肘外科專家,醫學博士北京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就職於北京積水潭醫院。

長期從事肩肘外科的臨牀、教學及科研工作,擅長肩肘外科疾病的微創及手術治療。在肩袖損傷、肩關節不穩定,肘關節僵硬,複雜的肘關節骨折,運動損傷韌帶肌腱重建,以及在人工肩、肘關節置換方面皆有豐富的經驗與造詣。擔當國家級、省市級專業運動員上肢運動損傷的會診與治療工作。

現任AO骨科教育學會國際講師歐洲骨與創傷學會SICOT中國部運動醫學委員會、肩肘外科委員會委員國際膝關節與運動醫學學會(ISAKOS)會員亞太運動醫學學會(APKASS)會員。任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創傷學組肩肘外科工作組委員兼祕書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肩肘外科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基礎學組委員中國醫促會骨科綜合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青年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會運動醫學分會常委兼祕書北京醫學會骨科基礎學組副組長任《中華肩肘外科雜誌》編委,《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電子雜誌》編委,《臨牀醫師雜誌》編委,《美國肩肘外科雜誌JournalofShoulderandElbowSurgery》亞洲審稿人,《中華骨科雜誌》、《中華外科雜誌》、《中國運動醫學雜誌》、《中華創傷骨科雜誌》審稿人。以第一作者或責任作者發表國內核心期刊及國際SCI論文20餘篇。作爲第一責任人長期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基金項目、北京市衛生局215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衛生技術人才學科骨幹培養計劃、首都臨牀特色應用研究項目)。榮獲2008年“北京市科技新星”,200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併爲2012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獲得者。

黃競敏,天津市天津醫院運動損傷與關節鏡二病區行政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醫療鑑定專家庫成員

中國醫師協會運動損傷與關節鏡分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委員會骨傷分會運動損傷與關節鏡學組副組長

中華醫學會天津運動醫療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天津骨科分會關節鏡學組副組長

中國肩肘協作組委員

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微創骨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天津市內鏡質控小組骨科專業組委員兼祕書

ISAKOS會員

科研及天津市新技術引進:

《關節鏡下鬆解術治療肘關節功能障礙》審定爲2004年度天津市衛生系統引進應用新技術填補空白項目,第一負責人,添補天津市空白一項(第二完成人),《腕關節鏡技術診治病因不明性腕關節疾病》天津市科委課題:《核心肽免疫調節抑制類風溼關節炎滑膜增生的研究》,主要參與人天津市衛生局課題《老年膝OA自然病程中ACL損傷神經肌肉控制機制研究》第一負責人。

王飛,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關節一科主任。

學協會任職: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學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學組髖關節外科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學組全國關節炎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青年委員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基礎學組委員

河北省骨質疏鬆與骨礦鹽代謝疾病學組常務委員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肢體傷殘委員會委員

中華骨科雜誌特約審稿專家

中華骨科雜誌(OS)編委

中國矯形外科雜誌編委

石家莊市醫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詹暉,現任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國家隊醫務管理處處長,兼任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醫學分會祕書長、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委員、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教育委員會委員、亞洲運動醫學聯合會科學與教育委員會委員。

曾任:東亞運動會醫學委員會主席、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醫學分會副祕書長、中國奧委會反興奮劑委員會治療用藥豁免委員會工作祕書、亞田聯醫學委員會委員、國際運動醫學聯合-亞洲運動醫學聯合會訪問學者,中國足球協會“亞洲展望”計劃聯絡官。

周敬濱,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體育醫院運動創傷外科專家。目前擔任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醫學分會副祕書長、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肩肘外科學組委員兼學術祕書、北京市運動醫學會委員、衛計委關節鏡基地評審專家組成員,《Arthroscopy》雜誌中文版編委、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委員會康復學組委員、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運動醫學講師團成員、亞足聯職業級教練員培訓班醫學講師。

曾赴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PMC)、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德國Krankenhaus運動醫學中心及Impuls運動康復中心進行長期的工作與學習。多次赴北美、歐洲、南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進行學術彙報,曾獲世界運動醫學大會最佳論文獎。主持與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並獲二、三等獎。2008年獲得國家體育總局運醫所北京奧運會先進個人獎。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