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冬至如何吃 看看各地不同習俗

冬至如何吃 看看各地不同習俗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1.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代社會有許許多多的人也已經不在意各種傳統的節日,以及節氣的活動。但是還是不乏有一些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人,到現在還保持着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冬至到來,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飲食,也有不同的人在傳承着這種飲食的做法,有的地方說冬至猶如大年。雖然時代的變遷,總會磨滅掉一些記憶,但是實物往往是使人記憶最深刻的東西。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在我們國家,冬至節氣不同地方的人在用什麼樣的美食來度過節日。

冬至如何吃 看看各地不同習俗

冬至有很多飲食習俗,在中國不同的地方飲食習俗不同。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2.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人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羊肉粉湯被稱爲“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製成的,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然後給近鄰端上一碗。

3.河南“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

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也有的稱它爲“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如何吃 看看各地不同習俗 第2張

4.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朝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湯。

5.江南“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6.台州擂圓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7.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8.杭州吃年糕

杭州人會在冬至這一天做年糕,吃年糕,用年糕祭祖或者饋贈親友。一天三餐會吃不同風味的年糕,如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寓意吉年年長高。

冬至如何吃 看看各地不同習俗 第3張

9.江西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10.澳門“做冬”

“冬至大過年,家家食湯圓。先生不放假,學生唔俾錢”——澳門民謠。

澳門,人們在冬至日一般要祭祖,還要到墳墓前掛紙,俗稱“掛冬”。冬至有不少人買燒雞、燒肉等應節食品拜神。

11.廣東湯圓

冬至節那天,廣東不少地方都有祭拜祖先的習俗,除各家各戶具備酒肉三牲、果品、湯圓祭拜外,還有在宗桐祭祖的,祭祖由宗族統一舉辦,往往是舉行一些殺豬宰牛,演戲酬神等,追念先祖的儀式,如宣讀族譜,講述家史之類。

一般家庭亦蒸糕,做粒粑、湯圓等,並殺雞殺鴨,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慶祝一番。冬節所食湯圓是鹹的,以沙葛、豬肉、蝦米作餡,配以雞湯,粵西地區則以一張菜葉把湯圓包裹着,叫做“菜包”。過去廣府人還有“冬至魚生,夏至狗肉”的習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成雙蝶食如流,冬至魚生絕勝秋。”但因食魚生不合衛生,後改爲“打邊爐”(火鍋)還有開鍋狗肉,也是在冬節前後食的。

另外,人們喜在冬至日製作“乾薑”,叫做“冬姜”,大補命門之火;而又不燥熱;還喜歡在冬至前舂粉,叫做“冬前粉”,以備過年製作年糕之用,據說“冬前粉”不會變質。

12.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爲“食祖。”冬至節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冬至後飲食遵循4個原則

冬至過後,氣溫越來越低,天氣越來越冷。傳統的養生提出,一年四季存在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養生保健要順應自然。現代營養學認爲,機體在寒冷的環境中代謝率明顯增加,對能量的需要比其它季節高;因此,需要吃足夠的食物,來保證能量的充足供給,以維持正常體溫,抵禦嚴寒。在寒冷的冬季,機體對一些維生素的需要量也增加。著名營養學家馬冠生表示,冬季飲食應遵循以下4個原則。

冬至如何吃 看看各地不同習俗 第4張

1.食物足量、營養均衡

冬季天氣寒冷,生活在北方的居民,有供暖設施,雖然在室外活動倍感寒冷,但室內溫暖如春。但在南方,室內沒有集中供暖設施,室內室外溫度一個樣,甚至室內還比室外冷,人體對能量的需要增加,需要注意能量的充足供應。保證足夠量的主食,建議每天吃半斤-八兩的穀類食物,除了饅頭、米飯、窩頭等,可以“軟硬兼施”,經常喝粥。

動物性食物不僅含蛋白質豐富,還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可增強身體免疫力,提高抗寒防病能力。每天應該有3兩-半斤的動物性食物,可以包括瘦肉、蛋、禽、魚或奶等,經常變換種類。

2.少吃生冷、多喝粥湯

冬季食用生冷食物,容易刺激腸胃,造成腹痛、腹瀉等。因此,注意選擇適宜的烹調方式也很重要。建議在加工冬季食物時,儘量多采用燉、煮、蒸、燴等烹調方式,這樣更易保存食物營養,有利健康。

3.適量補充、點到爲止

冬季寒冷,日照時間縮短,人們的戶外活動減少,很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注意經常吃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奶類、豆製品、海產品、動物肝臟等。冬季可供選擇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不如夏秋季節豐富,容易出現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不足。因此,可以選擇營養素補充劑,補充膳食中的不足,如維生素C、維生素D等。但是不應該作爲營養素的主要來源,原則是適量、不過量!

4.多吃蔬菜和水果

冬季乾燥,特別是北方地區,由於吃肉較多,容易出現大便乾燥。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還可以促進胃腸蠕動,防止便祕。因此,應注意蔬菜水果的補充。蔬菜可選擇胡蘿蔔、白蘿蔔、大白菜、土豆、山藥、蓮藕、菠菜、油菜、芹菜、香菇、冬筍、娃娃菜等,水果可選擇蘋果、梨、獼猴桃、香蕉、柚子、柑橘等。

小編結語:話至尾聲以上內容就是小編爲大家介紹的關於我國不同的地方,冬至時節都會食用哪些食物。冬至對於養生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因爲冬至到小寒,大寒等節氣都是最冷的時候,患有心臟方面以及高血壓疾病的人,在這個時期,病情往往都會加重。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更加註意身體的保暖,穿衣服儘量選擇寬鬆柔軟的衣物。而且要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最好定期檢查,防患於未然。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