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中醫的運動健身術更能提氣養生

中醫的運動健身術更能提氣養生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5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般來說,人從中年後期開始,在生理上開始老化,人體的一切器官、組織逐漸萎縮,臟腑功能相應衰退,脾胃虛弱,氣血運行不暢,肺主氣的功能降低,諸竅不利,神志不清等。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多種多樣的運動鍛鍊,可以促進身體內部的新陳代謝,“吐故納新”,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延遲各器官的衰老。提出“和於術數”,就是要適當掌握幾種養生鍛鍊術。

中醫養生學在其發展的漫長過程中,集氣功、導引、武術之精華,形成了各種流派、各種形式的健身術,其種類之多,方法之廣,不勝枚舉。流傳於世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下百餘種。其中,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爲羣衆所喜愛的有:氣功、導引、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等。這些方法在理論上各有側重,動作上自成體系,各有特色,有自己完整的套路。這些功法,可以全面、系統地鍛鍊身體,其養生益壽作用爲世所公認。

中醫的運動健身術更能提氣養生

中醫的運動健身術從養生家的角度來看,所謂健身,就是通過一系列內(氣)、外(形體)結合鍛鍊的方法來“導氣令和,引體以柔”,達到養生益壽的目的。無論是以養生健身,抑或是從體育醫療來說,中醫健身術同近現代體操有很大的區別;同時,它也並非如很多人所認爲的那樣,就是現代的氣功,或完全屬於氣功的一部分。

運動是近現代體操和中醫健身術的靈魂和生命,但是在東西方思維模式中動與靜的觀念是不同的。西方的動靜觀建立於邏輯思維方式上,動的便是動的,靜的便是靜的,兩者涇渭分明,不可混淆。建築在運動解剖學基礎上的西方體操,着眼於發展人的運動器官和肢體肌腱,按一種直觀的審美意識和標準來塑造人的理想形象,賦予人以雄健偉壯的體魄和偉大的力量,追求的是外在的力與美。

中醫健身術是建築在中國古代生理知識基礎上的,着眼於發展人的內臟器官的生理功能,追求的是精神旺健,神氣充足,身心康樂,增加入的內在的生命力。須明宜忌極拳是鍛鍊任脈、督脈、衝脈、帶脈的重要方法,“纏繞運動,勁貫四肢”,“一動無有不動”,觸動手三陰陽經和足三陰陽經,使氣血循經絡互流。所以,當太極拳練到一定的時間,一般都會產生腹鳴、指尖痠麻、發脹、針刺等感覺,這是體內真氣運行的現象,是經絡暢通的反應。

初學者還要掌握運動的時間和運動量。太極拳運動雖然不如體操運動和長拳運動激烈,但是由於它要求上、下肢各關節都在一定的彎曲度下做慢動作,這就延長了身體有關部位的運動時間。特別是下肢的運動量比較大一些,因爲打這種拳,一方面要求兩腳分清虛實,身體的重量經常由一條腿來負擔,而這條腿又是在彎曲情況下來支撐的;另一方面,由一個姿勢轉到另一個姿勢,全身重心由一腿過渡到另一腿上時要求緩慢,用的時間較長,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負荷量。初學者練完一趟太極拳,往往會感到兩腿痠痛,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般來說,每次鍛鍊的時間長短,趟數多少,運動量大小,應根據工作和學習情況及自己的體質而定。一般健康無病的成年人,每日可練習一小時左右,老年人最好在早晨練習。初學者和體弱者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適當調節運動量,可以連續打一趟或兩趟,可以單練一節或幾節,也可以專練一兩個招式,如“攬雀尾”、“雲手”,等。

患有不同疾病的人要有所區別,如關節炎患者,每日練習的次數適當多一些,但每次的運動量不宜太大;腸胃病患者的練習次數和運動量也可適當增加一些,以改善消化系統的功能等等。練習太極拳應選擇公園、樹林、花園等地方,環境安靜而幽美,空氣清新,是鍛鍊的好場所。當身體不適,如發燒、感冒時,應酌情暫停。飽食及醉酒之後,也不宜立即練習。注意動作要領太極拳具有輕鬆、圓活、連貫、自然、柔和等優點,練習者除了領會拳術的特點外,還須正確掌握拳術套路的要領所在。

中醫的運動健身術更能提氣養生 第2張

(1)練拳前準備在練習太極拳前儘量做到凝神靜思,心平氣和,精神專一,同時可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如深呼吸,彎腰壓腿,或慢跑等以求流暢血脈、鬆弛筋肉骨節,爲正式練拳做好精神上和身體上的準備。

(2)意動形隨“神爲主帥,身爲驅使”,即把注意力貫注到動作中去,所有的動作都要注意用意識來支配。這就要求保持神清,排除思想雜念,集中注意力,心靜氣和,然後開始動作,不斷用意念來指揮每一動作的正確性、連貫性和圓活性。

(3)氣沉丹田丹田穴在腹正中線臍下3寸關元穴處。“氣沉丹田”就是深呼吸時要使橫膈上升下降的幅度較大,不僅有助於增加通氣量,還有利於內臟的活動和身體重心的穩定。

(4)身體放鬆太極拳的放鬆,不是全身的鬆懈疲怠,而是在身體自然活動或穩立的情況下,使某些可能放鬆的肌肉和關節做到最大限度的放鬆。只有全身應該放鬆的都放鬆了,勁力才能毫無阻礙地迅速集中到一點,避免了僵勁和拙力,體現出太極拳那種輕靈而又沉重,並富有彈性和韌性的內勁。具體練習時,上要沉肩墜肘,下要鬆胯鬆腰,如此才能經脈暢達,氣血周流。

自我按摩歷史悠久自我按摩法,是中國古代流傳的一種衛生保健方法。從醫學文獻中,常能看到它的片斷記載。如清代潘蔚寫的《內功圖說》,裏面介紹的身功、首功、面功、耳功、目功、口功、手足功等,以及最後介紹的八種方式的去病健身法等,都是自我按摩法。自我按摩能暢通氣血,扶正復元中醫學認爲,自我按摩是患者或養生者在自身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運用按、摩、推、拿、揉、捏、點、擦、理、叩等常用手法,進行按摩,以強身防病、延年益壽的一種傳統健身方法。按摩之所以能促進身心疾病的康復,主要是因爲它有暢通氣血、扶正復元的作用。

臨牀實踐證明,按摩人體的局部或穴位,能通經絡、行氣血,因而具有行滯、消淤、散腫、止痛的作用,還能通過暢達氣血來改善患部的營養,防止肌肉萎縮並促進損傷的修復。按摩又能調補氣血、振奮精神、扶正固本,對慢性虛損病人有增強體質、消除疲勞、恢復元氣、怡暢情志、聰耳明目之功。由於按摩既能通鬱,又能補虛,既能復形,又能康神,故外可用於經脈、筋肉、骨骼、關節之損傷以及痹痛、麻木、痿癱諸症;內可用於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引起的多種病症,如腹脹、腹痛、泄瀉、便祕、眩暈、失眠等。

自我按摩具有多種作用根據現代的理論,按摩是直接作用於皮膚、神經;血管、淋巴、肌肉、肌腱、關節等部位,有節律地活動的一種方法。通過自我按摩,可以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和組織間的代謝過程,幫助並維持器官與器官之間的相互聯繫,最後使機體逐步得到改善。

按摩首先接觸皮膚。在自我按摩時,由於輕重快慢不同力量的刺激,皮膚裏裏外外有數不清的毛細血管開放了,皮膚組織間的廢物排除了。按摩肌肉,不但能增加血流,提高營養物質的吸收,而且可以消除疲勞,加強肌肉纖維的活動能力。由於營養的提高,可以增強肌肉的張力和彈性。按摩對於運動器官,如骨關節和肌腱等,也能起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促進關節囊的滑液活躍,這就有可能消除滑液的停塞淤積和關節囊腫的情況。

如果關節素常怕冷,自我按摩也可提高關節局部的溫度,消除寒冷的感覺,並很自然地使關節和肌腱周圍的血液和淋巴循環有所改善。按摩對於神經系統的作用也較顯著。從一開始按摩,首先作用於皮膚末梢神經、淺層神經,直到影響到深層和臟器。當被按摩部分的周圍感受器官都得到按摩手法的刺激時,皮膚、肌肉、肌腱等部分,都發生傳入衝動。這些衝動,能使神經興奮傳入一定的方向,從而可以治療像神經官能症和單純神經痛這樣的神經系統疾病。合理而輕鬆的自我按摩,除了有溫暖舒適的感覺外,還會給全身帶來一種輕鬆、愉快、舒適與靈活感。因此,可以說自我按摩不僅可以防病去病,同時也有益於養生者走向長壽之路。

老年人運動養生要強度適中如前所述,堅持適當的運動鍛鍊,有助於提高心肺的功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從而延緩人體老化的速度。但從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的特點來看,運動養生時須注意幾點:強度適中老年人蔘加體育鍛煉,首先應注意選擇適宜自己的運動量。一般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中等或較小運動量,從較小的運動量開始,切忌操之過急,那樣反而會對身體帶來不利的影響,損害健康;但也不能過於小心翼翼,象徵性地活動幾下,不能達到鍛鍊目的。

中醫的運動健身術更能提氣養生 第3張

項目適當老年人的鍛鍊項目一般以增強心肺功能的跑步或散步爲主,並結合一些全身性鍛鍊項目,如太極拳、八段錦、練功十八法、健身操等。老年人可根據個人的身體條件及愛好從上述運動方法中選擇1—2項進行鍛鍊,沒有必要採用很多種的運動方法。

配合醫治在開始運動前,應當先請醫生檢查身體,以瞭解身體素質和對運動的承受能力。醫生會根據你的身體狀況,建議你從事什麼樣的運動以及規定適當的運動量,這種檢查可每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在疾病治療期間,如果想參加體育鍛煉,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在鍛鍊過程中如果出現胸痛、憋氣、呼吸困難、噁心、嘔吐、眩暈等,就是運動過度,應立即停止運動鍛鍊,必要時要請醫生診治。總之,老年人宜堅持活動,但不可過量,要科學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運動時間、項目、運動量等等。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