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腳氣到底如何治療 治療方法有哪些

腳氣到底如何治療 治療方法有哪些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8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腳氣會傳染人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真的是得認真的瞭解一下。我們都知道腳氣是一種比較難治療的疾病,很多人得了腳氣之後都比較頭疼,那麼腳氣怎麼治呢?我們在出現腳氣的時候,知道它的症狀嗎,腳氣的症狀有什麼?其實民間有很多治療腳氣的偏方,那些偏方是什麼?下面一一爲大家進行解答。

腳氣怎麼治

腳氣初期病發的時候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一般比較輕微,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使用咪唑類溶液或霜劑、水楊酸製劑等,但這種方法通常只能暫時止癢消炎,不能殺滅真菌。

腳氣到底如何治療 治療方法有哪些

在腳氣出現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爲有瘙癢的情況出現,就會反覆抓撓,皮膚患處出現破損、滲液或糜爛症狀,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先收斂創傷面,可以用滴上幾滴低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的溼紗布敷於患處,清潔皮膚和預防感染。創面收斂後,再外塗軟膏類藥物。

如果出現嚴重的皮膚角質化,我們就需要用水楊痠軟膏或苯甲痠軟膏去角質,之後才能使用抗真菌軟膏根除深層的真菌。

如果皮膚比較乾燥或已有裂紋出現,要先用溫水泡腳使角質軟化,等腳乾燥以後再塗油性藥膏,後再擦用抗真菌藥膏。

腳部出現小水皰,如果水皰尚未破潰,可先把雙腳放進3%的硼酸溶液中浸泡,乾燥後再塗抗真菌藥膏。

腳部皮膚出現合併細菌感染,要先進行抗感染治療,一般需要口服抗生素,等感染被控制後,再塗抗真菌藥膏。

腳氣也可採用中醫治療,中醫治療一般有鍼灸療法、中藥泡腳療法、中醫方劑療法、偏方療法等,中醫治療方法一般治癒週期長,但治癒效果會好一些,而且不易復發。

腳氣的症狀

1、真菌型腳氣的症狀

好發於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初起趾間潮溼,浸漬發白,乾涸脫屑後,剝去皮屑爲溼潤、潮紅的糜爛面,奇癢無比,易繼發感染。

腳氣到底如何治療 治療方法有哪些 第2張

2、水皰型腳氣的症狀

好發於足緣部。初起爲壁厚飽滿的小水皰,有的可融合成大皰,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自覺奇癢無比,搔抓後常因繼發感染從而引起腳癬、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腳氣的症狀

好發於足跟。由於真菌型腳氣還沒治好,多種病菌複合感染成腳癬造成皮膚粗厚而乾燥,角化脫屑、瘙癢,容易發生皸裂。本型無水皰及化膿,病程緩慢,可多年不愈。

4、糜爛型腳氣的症狀

表現爲局部表皮角質層浸軟發白。由於走動時不斷的摩擦表皮脫落,露出鮮紅色的糜爛面;嚴重者趾縫間、趾腹與足底交界處皮膚均可累及,瘙癢劇烈無比,多發於3、4、5趾縫間。常見於多汗者。

腳氣偏方

嫩柳樹葉治腳氣

本人腳氣有幾年的歷史,經藥物治療收效甚微,聽說用嫩柳葉可治。我試用一把嫩柳葉加水煎熬,而後洗腳,沒幾次效果很好,現在也治了腳氣。此法告知幾位有腳氣的朋友,他們用過後也解除了痛苦。如果僅是腳趾縫潰爛,可將嫩柳葉搓成小丸狀,夾在趾縫,晚上夾入(可穿上襪子),第二天即見效。

白糖可治腳氣

腳用溫水浸泡後洗淨,取少許白糖在患腳氣部位用手反覆揉搓,搓後洗淨,不洗也可以。每隔兩三天一次,3次後一般輕微腳氣患者可痊癒,此法尤其對趾間腳氣療效顯著。

花椒鹽水治腳氣

某友患腳氣多年,去年經朋友介紹一方,試用後治好了腳氣。具體方法:可放花椒10克、鹽20克,加入水中稍煮,待溫度不致燙腳了,即可泡洗,每晚泡洗20分鐘,連續泡洗一週即可痊癒。用過的花椒鹽水,第二天經加溫,可連續使用。已潰瘍感染者慎用。

腳氣到底如何治療 治療方法有哪些 第3張

韭菜能治腳氣

某網友的雙腳常年刺癢,腳趾間經常潰爛,久治無效。後友人介紹一方:鮮韭萊半斤洗淨,切成碎末放在盆內,衝入開水。等冷卻到能下腳時,泡腳半小時,水量應沒過腳面,可同時用腳中揉搓。一個星期後再洗一次,效果很好。

韭菜湯水治癬病

另一網友的手癬腳癬病有幾十年歷史,幾乎體驗了各種癬藥,結果都是白搭。1986年得到一個偏方竟然治好了,5年來再沒有復發。其方很簡單:

買一把韭菜,洗淨切細,放入盆中搗碎成糊狀,然後倒入開水沖泡(量夠浸泡手腳即可),待水溫降至溫熱,將手、腳放入浸泡,搓洗患處,約30分鐘,沒有什麼痛苦。我只泡了兩次,患處漸漸不癢了,過了些日子,患處脫皮長出了光潔的皮膚。

鹽姜水洗腳除腳臭

熱水中放適量鹽和數片姜,加熱數分鐘,不燙時洗腳,並搓洗數分鐘,不僅除腳臭,腳還感到輕鬆,可消除疲勞。

蘿蔔熬水可除腳臭

用白蘿蔔半個,切成薄片,放在鍋內,加適量水,用旺火熬3分鐘,再用文火熬5分鐘,隨後倒入盆中,待降溫適度後反覆洗腳,連洗數次即可除去腳臭。

結語:各位都知道如何治療腳氣了吧,當然,對於腳氣的症狀,治療方式和治療腳氣的偏方我們肯定是需要多瞭解的。,我們知道腳氣是很難根治的一種皮膚疾病,在出現腳氣之後一定要進行抗真菌的治療,平時也有注意自己的衛生情況。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