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人物:賈繼東從醫路走得更艱難

人物:賈繼東從醫路走得更艱難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5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賈繼東:山東人,1962年出生。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醫師、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首個擔任亞太肝病學會(APASL)和國際肝病學會IASL)主席的中國大陸學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初見賈繼東,他剛剛開完學術會議,從會場側門跛着腳走過來。五六米的路,他一步一步緩慢地挪動,神色卻輕鬆自如。我無法想象,面前這個人就是中華醫學會專科分會主委中最年輕的專家、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我經歷了比別人更多的坎坷和偏見,也得到了比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關愛。”賈繼東平靜地對記者說。

人物:賈繼東從醫路走得更艱難

兩次打擊倍嘗偏見

1962年,賈繼東出生在山東省一個小鎮。8歲時,他不幸患上了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縱使四處求醫,仍落下了病根,右腿從此便不能活動自如了。1977年,在讀高一的賈繼東就參加了第一屆高考,成績遠超錄取分數線,卻沒有學校願意錄取;同年,父親所在的供銷社爲照顧職工子女組織了一次內部招工,成績優秀的賈繼東再次落選,原因只有一個——右下肢障礙。

接連的打擊讓他很失望,甚至有些自暴自棄。父母卻只是簡單卻堅定地告訴他:“好好學習文化知識總會有用,不讓咱上,咱就繼續好好學,明年接着考。”賈繼東的父親是個老八路,母親是裁縫,文化水平都不算高,可父親在對錯上從來不含糊,母親做出來的國防服線頭毛邊都修理得整整齊齊……正是這樣的言傳身教鼓勵着賈繼東。1978年高考,他的成績超出錄取分數線40分,只有一所高校——濟寧醫學專科學校錄取了他。談起母校,他至今心懷感恩:“我是幸運的,雖然讀得是專科,畢竟帶我進了醫學殿堂之門。”面對這些偏見,他說:“每個人工作、生活都會經歷類似的情況,很多事情不能詳細說,否則會傷害到別人。好在這些都已經過去了。”

人物:賈繼東從醫路走得更艱難 第2張

記着每個幫助過他的人

1990年,賈繼東考入首都醫學院,成爲我國著名內科學家王寶恩教授的博士生。“王寶恩教授對我悉心栽培,真是師恩如海。”賈繼東說,三年間,他不僅在學術上汲取了導師的養分,而且接觸到了很多來訪的國際知名肝病學者,並在王寶恩教授的推薦下,於1997年飛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導師一點一滴的好,賈繼東如數家珍,一講就是幾十分鐘。在“出國熱”盛行的當時,大多數人出國後就不再回國,賈繼東後來也有機會去美國深造,但他堅決回國,主要原因就是王寶恩教授在國內召喚他,“我答應過老師,這是誠信問題。”

談到求學、科研經歷,賈繼東念念不忘的,是大學時期的英語老師“多虧了鄭培悌老師,我才把語法搞明白了”;是研究生期間幫助過他的夏河縣藏族醫學院院長馬偉局,“他細心爲我安排食宿,每天騎着馬到處給百姓看病”;是該醫院實驗室的李主任,“離心機等設備壞了,都親自幫我維修”……每一個幫助過他的人,賈繼東都一一記得他們的名字,這些名字也在他碩士論文的最後一頁被提及並感謝。

人物:賈繼東從醫路走得更艱難 第3張

醫患間,要以真誠換真誠

讓賈繼東掛念的病人很多,他的口袋裏,一直裝着一個磨得很舊的小本兒——那裏有每一位前來就診的少見病患者的聯繫方式。他不厭其煩地通知病人及時複診,並告訴他們隨診的重要性。大概是因爲從小尋醫問藥的經歷,賈繼東對病人總能感同身受。提到一個家住河北的乙肝患者時,他還惋惜地嘆氣:“不知道她後來怎麼樣了。”原來,這位患者家裏條件不是很好,最初,爲了掛上他的號,常常凌晨5點出門,花100多塊錢打車來醫院。後來,賈繼東得知情況,曾跟她說:“坐公交車中午前來就行,我加號給你看。”爲表感謝,這位患者特意給他帶了兩把自家樹上摘下的香椿。在當時對乙肝有誤解的年代,很多人都不敢吃乙肝患者接觸過的食物,但賈繼東收下並且吃了,“我挺感動的,這就是病人的信任。但後來,她還是沒能堅持長期複診。”賈繼東遺憾地說。

面對令人擔憂的醫患關係,賈繼東說:“看病是技術活兒,也是良心活兒。只要以真誠換真誠,絕大部分患者及家屬還是通情達理的,關鍵是大家都要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坦率溝通、真誠相待。”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