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缺乏醫學常識 很多人把病想嚴重了

缺乏醫學常識 很多人把病想嚴重了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8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


“咳嗽5天還沒好,是不是肺炎啊”“右上腹有點不舒服,該不會是肝病吧”“查出乳腺結節,會不會長腫瘤”……一些在他人和醫生看來稀鬆平常的小病症,不少人會大驚小怪,不斷“加碼”,覺得自己得了重病。

缺乏醫學常識 很多人把病想嚴重了

這種老把病情想嚴重的“毛病”,其實是“健康焦慮”的表現。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向《生命時報》記者解釋說:“健康焦慮是指個體對當前或未來健康狀況過度緊張,常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其原因包括:對疾病一知半解。很多人對生理、疾病知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鑑別疾病的能力。一旦身體出現不適,他們就用有限的知識去推測自己是什麼問題,出於自我保護,本能地會“做最壞打算”,往壞的方面想,於是經常得出“我這情況好像很嚴重啊”的結論。負面信息渲染。不少人一有不舒服立馬“求助”網絡,但“全知”的網絡並不客觀,經常會顯示比較壞的信息。比如,網絡搜索“便血”,出來的結果大部分指向結腸癌;有研究發現,若按症狀搜索疾病,有一半人會被“診斷”爲癌症。在這些信息的“包圍”下,患者很難不感到恐慌。

另外,自身或親友經歷了重大事件或遇到嚴重健康問題,也會觸動患者敏感的神經,引發焦慮。軀體疾病影響。有些疾病本身會引起焦慮,如甲亢、腎上腺腫瘤等。這些病能通過改變神經遞質的釋放讓大腦產生緊張焦慮的感覺。而這種焦慮又反過來加重患者對疾病的恐懼。誇大疾病嚴重性、自己嚇自己對身心都沒好處,有健康焦慮的人可通過4個方面來緩解負面情緒。一是主動了解疾病,多看科學、靠譜的健康書籍來認識常見病,少到網絡搜索來源不明的信息;身體出現不適要及時就醫,聽專業醫生的意見,不要盲目自我診斷。二是不要過度關注,太過緊張在意本身就會引發或加重病症,只要定期體檢、遵醫囑治療就沒有大問題;還可以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或與人交流來轉移注意力。三是培養開朗性格,遇事多從客觀、積極的角度看,不要過於斤斤計較、追求完美,否則很難釋然。四是積極鍛鍊身體,增強機體免疫力,減少疾病發生,就不會因爲“虛弱”而胡思亂想了。袁勇貴提醒,由於越來越接近人生“終點”、不斷接到朋友離世的消息、身體素質也大不如前,老人是最容易有健康焦慮的羣體,家人應格外關注。

建議子女平時多陪伴,嘗試理解他們容易緊張害怕的特殊心理,不要在老人傾訴身體不適時表現出不耐煩;主動陪伴老人就醫,讓他們感到安心;老人遇到不良事件時,家人也要及時疏導,以免其鑽入牛角尖;如果老人願意,可以爲其報名社區大學或老人大學,讓他們有事可做,減少獨處時間,防止胡思亂想。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